“盐和”调解品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获评嘉兴市党史学习教育“三为”专题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
||
|
||
海盐县不断创新人民调解方式方法,打造“盐和”调解品牌,激励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受益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日,《“盐和”调解品牌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获评嘉兴市党史学习教育“三为”专题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一是建设调解体系,实现由点状分布到系统集成的延伸。建立调解联盟组织架构,县一级建立“盐和联盟”,镇(街道)一级结合实际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调解联盟。挖掘站办、村(社区)及辖区内热心基层治理工作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组建联盟,建立联盟成员名册并定期更新。推进四级联盟阵地建设,县级层面成立调解总营;镇(街道)层面成立联盟工作室;村(社区)、工业园区、中小学校等建立联盟工作站;村小组一级建立联盟服务点,通过“营、室、站、点”建设实现联盟全域覆盖。同时,广泛建立“盐和”微信工作群、小组群等“指尖联盟站”,推进传统调解工作延伸和升级。 二是健全调解机制,实现由松散管理到规范统一的转变。建立健全联盟内部岗位责任、学习培训、纠纷登记、跟踪回访、信息反馈、重大纠纷快报、工作例会、考核激励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联盟成员规范化管理,实行标志标牌统一,落实联盟成员“准入退出”机制。制定成员积分制考核实施方案,实行“0到5分”基础积分考核,对提供不稳定隐患价值线索、参与民事纠纷调解等行为的个人,按照不同情形、贡献大小予以不同程序的加分。建立一至三级星级评价指标体系,对星级盟员授予相应等级的标牌。 三是整合调解资源,实现由政府主导到各方参与的融合。创新“固定+流动”双驱并行模式,优化调解服务。依托“邻里微客厅”“法治小院”等平台,深入基层和企业,打造一批定点的“家门口调解室”“厂门口调解室”。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打造“流动调解室”,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并组建流动调解员名录库,向社会公示。目前,全县建成全市首家企业品牌调解室——“中和调解工作室”,建成“家门口调解室”11个,流动调解名录库专家13名,着力打造人民调解“5分钟”服务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