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筑牢基层治理平安“硬基石” |
||
|
||
■撰文 沈冰清 刘诗媛 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社会治理中心建设为核心,整合平安法治、司法、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多方力量,集中承接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应急管理指挥、社会工作服务等职能,构建起了“一窗式受理、多元化调解、一体化联动”的高效治理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根基。 一窗式受理 服务精准高效 群众办事更便捷 近日,笔者走进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看到不少居民正在窗口前咨询办理业务。年过七旬的李阿姨因邻居宠物狗夜间扰民问题前来求助。“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迅速联系社区及网格员核实并组织调解,纠纷很快得以圆满解决。“烦了好久的事情终于解决了,效率可以的。”李阿姨说。 据了解,该综合治理中心于2023年正式投运,始终秉持“便民利民”原则,科学划分了“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全流程功能区。 笔者在现场看到,在引导受理区,两个“综合受理窗口”承担起“前端筛检”功能,依托工作人员扎实的法律素养与调解经验,实现对群众诉求的精准识别和快速分办,从源头杜绝“一事多跑”的现象。多元化解区里,专业调解室、律师接待室、心理辅导室等11个功能室一应俱全,可提供调解、咨询、普法等8类法律服务,还承担部分矫正和社会教育工作。指挥调度区内,面积达25平方米的LED大屏整合接入1849路视频监控和8个天眼系统,联动智安小区平台,实现人脸识别、车辆管控与异常行为实时分析,全面强化智慧治理的硬件支撑。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该综合治理中心窗口累计服务群众超2860人次,已成为群众心中“找得到人、办得成事”的暖心服务站。 多元化调解 品牌协同共治 矛盾化解在基层 “真的太感谢了。拖了三年的工资终于有了着落。”近日,群众杨先生和殷先生将一面写有“助工人追欠薪,显担当护民生”的锦旗送至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这起因欠薪引发的劳资纠纷,通过“民声一键办”实现快速响应,在多部门协同下最终完成司法确认,做到案结事了。 这样的高效调解来源于各方力量的整合。该综合治理中心通过“1+5+N”合署办公模式打破部门壁垒:以平安法治办为核心,司法所、综合执法队、市场监管所等5类力量常驻,公安、劳保等部门按需联动,实现“一中心受理、多部门协同”。 目前,该模式已覆盖56项重点业务,全面承接基层治理关键职能。今年以来,仅“民声一键办”就受理纠纷警情1744起,成功化解了861起,实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针对复杂纠纷,开发区(西塘桥街道)还积极打造“1+N”品牌调解矩阵,以“桥帮客”为统领,联动“陆叔调解室”“三毛三和”“老兵驿站”“乡音调解工作室”等12个特色调解室,形成多元共治、协调处置格局。 此外,该区(街道)进一步创新工业社区调解机制,如在企业聚集区设立“老周调解工作室”,专门化解厂区常见矛盾;推广应用“浙江解纷码”平台,依托“云端调解”应对员工流动带来的治理难题等。种种措施保障了“小事不出车间、大事不出街道”,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一体化联动 网格筑牢根基 闭环管理保平安 今年5月,海湾社区海港花苑、港湾花苑新增十余个电瓶车充电装置,有效杜绝了居民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这一变化得益于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的积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我们社区靠近工业区,居民多靠电瓶车出行,就会有充电桩不足、私拉电线等问题。”海湾社区网格员徐中原说,“我们发现问题后迅速上报,街道统筹推进,最终促成充电桩建设,现在既方便又安全。” 在开发区(西塘桥街道),106名专职网格员跟徐中原一样,每日穿梭于街巷楼宇之间,承担信息采集、隐患摸排、政策宣传等职责,成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网格员们通过“掌上基层”APP,可实时上报问题,中心迅速派单至相关部门,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闭环处置机制。 治理不仅依靠人力,更借助科技赋能。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整合物联网设备、网格员上报、群众反馈等8类数据,自动生成“纠纷热点地图”,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同时依托“四色”风险预警机制,将矛盾纠纷按蓝、黄、橙、红四级划分,分别由网格员上门、社区调解、多部门联办和应急专班响应,实现差异化和精准化处置。 据了解,自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并化解5起群体性事件苗头,处置效率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