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产“救命核素”首次批量出口欧洲 |
||
|
||
■全媒体记者 王振华 郭律显 本报讯 9月5日,在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内,我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再传喜讯,由秦山核电与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生产的碳-14同位素产品从中核秦山同位素生产基地顺利启运,发往欧洲一家制药企业。 这是我国堆产医用同位素首次批量化出口,实现了国产碳-14在欧美市场“零的突破”,标志着海盐产医用同位素正式跻身国际供应链,为全球核药研发注入“中国动能”。此次出海既是海盐同位素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也让“海盐制造”在全球核医学领域崭露头角。 据悉,放射性同位素是现代医学突破的关键驱动力,碳-14是幽门螺杆菌检测、新药研发及环境监测的核心同位素。长期以来,我国碳-14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全球仅俄罗斯、加拿大等少数国家掌握量产技术。 2024年4月,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的碳-14同位素在海盐出堆,实现了碳-14供应国产化。 今年5月16日,由秦山核电生产的首批国产碳-14同位素正式上市,标志着我国碳-14同位素实现了从自主研发、生产到市场供应的全产业链贯通。 近年来,中核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医用同位素“走出去”规划要求,以秦山核电商用重水堆为平台,历时三年攻克辐照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和福一号”同位素生产技术,为碳-14、镥-177、钇-90等医用同位素的规模化、稳定持续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当前,海盐碳-14的年产量可充分满足国内需求,中国碳-14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已成为历史。 此次“和福一号”碳-14批量化出口,是秦山核电与中国同辐紧密协作的成果。双方围绕“技术达标、市场准入、顺利交付”目标,对标国际标准,将产品核心指标——比活度由218mCi/g显著提升至280mCi/g以上。(“比活度”指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与其质量之比。) 本次出口的碳-14产品,产自中核秦同自主设计的生产线。该生产线具备自动化水平高、原料提取充分、放射性废物量小等优势,经棒束运输、靶盒解体、干馏提取、质量检验等流程,产品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也让海盐成为我国核素自主供应的重要支点。 今年以来,海盐同位素产业捷报频传:治疗肝癌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且通过检测;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医用同位素镥-177实现国产化。 “随着这些曾经稀缺昂贵的‘救命核素’实现规模化生产,海盐医用同位素产业链正逐步完善,也让‘核技术造福民生’愿景在这片土地加快落地生根。”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