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海盐葡萄串起城乡甜蜜图景 |
||
|
||
■记者 陈 婷 本报讯 “全靠种葡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近日,说起种葡萄,海盐于城镇八字村60岁的华社良笑得眼角堆起褶皱,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 时下正值三伏天,早上5点的葡萄大棚已像个蒸笼,可华社良和乡亲们手里的剪刀没停,“今天要采摘5000斤,外地商户早订好了”。 这22亩葡萄地是华社良的“聚宝盆”。10亩阳光玫瑰颗粒饱满如碧玉,甜度高达18度,7元一斤的售价背后,是精耕细作。 从7月初开棚到7月下旬收尾,6万多斤阳光玫瑰为他带来稳稳的收入,更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女儿成了邻镇的教师,儿子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 在于城镇,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20多年前跟着村集体种葡萄的选择,让泥土里长出了“金疙瘩”,也让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一代代人的成长中悄然缩小。 如果说华社良象征着传统农户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稳健步伐,望海街道的钱国军则诠释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站在佳佳乐农场30多亩钢结构大棚前,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输送养分,数字化设备的投入超过百万元。“每亩年投入2万元以上”的账本背后,是“一串葡萄卖300元”的市场神话。 周边农户来学技术,外来务工人员来挣工资,3个月2万多元的收入,让他们也尝到了甜头。钱国军说:“把海盐葡萄的牌子打出去,让更多人富起来。”这朴素的愿望,恰是城乡融合的生动注脚。 葡萄产业是海盐农业共富的排头兵。记者了解到,海盐县全域约42%葡萄田集中在于城镇和望海街道。 “2022年,海盐提出打造北部特色产业示范带,以望海街道、于城镇、沈荡镇为区域范围,将原本相对分散的产业聚集起来,形成片区化发展,使产业特色更鲜明,生产方式更绿色,多种产业更融合,综合效益更显著。”海盐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邬佳伟说。 从单个农户的奋斗到产业集群的崛起,海盐北部特色产业示范带的建设,正书写着更宏大的篇章。 于城—望海万亩葡萄甜蜜产业示范区里,冷库、直播间、良种园次第落成,传统农业披上“高大上”的外衣。望海街道的青莲生猪全产业链年产值达70亿元,沈荡镇2.5万亩鲜食大豆基地,让稻菜轮作绽放效益,5200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里,一只只“虾王”的诞生,见证着“以稻稳粮、以虾增效”的智慧。 如今的海盐北部特色产业示范带,早已不是单一的农业产区。这里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传统诗意,也有“数字赋能千村旺”的现代图景。农民的身份在变,有人成了“新农人”,有人成了“电商主播”,但不变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