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党群服务+”模式助力共同富裕


  • 发布时间: 2025- 07- 16 09: 13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撰文 朱洁 何赣辉

近日,海盐县于城镇枫桥社区以“科学运动强体魄 全民共享幸福家”为主题的首届运动嘉年华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运动会精心策划了覆盖全年龄段的运动项目,自5月11日开赛以来,吸引了近200名居民参与。

hyxw0716004_001_01_b.jpg

近年来,于城坚持党建引领,以“党群服务+”为支点,创新打造“七十二变”党群服务体系,让党群服务中心从“物理空间”蝶变为“服务枢纽”,从“单一窗口”升级为“全能管家”,成为群众身边的“红色百宝箱”。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场景再造,党群服务正以“七十二般变化”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产业共富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在于城何家村的多肉共富工坊里,村民许阿姨熟练地整理着一盆盆造型别致的多肉植物。“在家门口每月能挣15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充实,也很舒心。”许阿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由村党总支扶持建立的共富工坊,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创新”模式,不仅让传统种植焕发新生,更带动了1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该村党总支的支持下,工坊负责人张聪创新推出“多肉研学课堂”和黏土手作产品,将传统种植与文创、研学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工坊线上线下销售额已突破80万元,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生动样板。

在吕冢村,由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农创客孵化平台”同样成效显著。该村联合长江科学院和嘉兴澳星公司,成功研发巨型稻种植和蓝龙虾养殖技术,在30亩试验田里实现每亩增产150斤。3年来,吕冢村集体经济保持年均17%的高速增长,村民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

构塍村的“云端经济”更是风生水起。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塍’心优选”电商品牌,通过开设“新农人”直播课堂,已培育本土电商人才32名。2024年,该村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同比增长20%,成功获评中国“淘宝村”称号。

近年来,于城坚持以“党建+产业”为发展路径,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产业孵化基地”。通过实施“红色领航人”培育工程,已选拔32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打造了葡萄种植示范区、生态甲鱼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带,形成了“头雁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民生服务

从“基础保障”到“精准暖心”

“原来夸奖孩子也有这么多学问,要关注细节,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近日,在于城枫桥社区“家长夜校”的课堂上,居民李女士在听完县天宁小学教育集团教师黄小琴关于“亲子沟通”的专题讲课后深有感触。当晚,30余位家长齐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学习科学育儿知识。

“家长夜校”是枫桥社区针对双职工家庭痛点推出的创新民生服务。每月安排两期晚间课堂,内容涵盖情绪管理、学业规划等主题,并结合家庭教育心理专家“名师工作室”个案咨询服务。超九成家长反馈“亲子关系明显改善”。

民生服务不仅“暖心事”,更需“长效化”。在江渭村党群服务中心,“周末影院”成为特殊群体的温馨港湾。该中心不仅每月组织观影活动,还开设手工课程,更创新推出“心愿直通车”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今年以来,已为12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中5人成功实现稳定就业。

近年来,于城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打造了一系列精准化服务品牌。面向老年人开设了“‘渭’康学堂”,提供非遗竹编、书法培训、智能手机应用等适老化课程;创新的“板凳课堂”将政策宣讲、健康义诊等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针对困境儿童的“春苗护航”计划,则通过阅读、手工、心理辅导等活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同时,于城通过“四常两聚”(常开门、常活动、常联系、常服务,聚民心、聚合力)工作机制,累计开展便民服务5000余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进一步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治理升级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

“以前村里有事都是找干部,现在咱们自己就能商量着解决。”在于城何家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田间议事会”上,村民王大伯对基层治理新变化赞不绝口。近年来,于城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

该镇通过细分网格、组建“红色管家”队伍,建立起“巡、防、调”三位一体的平安机制。网格员们坚持“每日巡查、每周研判、每月培训”,今年以来,已消除安全隐患58处,实现矛盾纠纷100%化解。创新的“田间议事会”“板凳会”等协商形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议事,今年,已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家庭矛盾等30余起,群众参与治理热情高涨,参与率达到85%。

值得一提的是“文明善治积分制”,将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等20项文明行为纳入评分体系。积分制实施以来,全镇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2%,多个村获评浙江省“善治村”等荣誉称号。同时,各村设立的“民情驿站”通过“问题收集-责任落实-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现在村民们都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操心。”何家村村干部感慨道。通过创新治理模式,于城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变的是服务形态,不变的是为民初心。”于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于城的“七十二变”党群服务,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党旗在服务一线高高飘扬。未来,该镇将持续深化“党群服务+”模式,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向“产业孵化中心、数字治理中枢、文化传承基地”延伸,让“共富有‘于’”的党群服务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以“七十二变”的创新活力,书写共同富裕的生动答卷。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