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余华对话董宇辉,cue了“老家”海盐 |
||
|
||
“本来,我们两人应该在我老家海盐……”4月17日晚,著名作家、海盐文化大使余华做客“与辉同行破万卷”文化访谈栏目,与董宇辉围绕“写作是思想的呼吸”主题展开深度对话,超10万名观众在线观看。期间,余华cue了海盐! “与辉同行破万卷”是董宇辉团队推出的文化访谈类节目,以“读书、阅世、启智”为核心,通过深度对话文化名人、学者、艺术家等,传递知识、思想和人文精神。节目自推出以来,凭借高质量内容和独特文化视角,赢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故乡是精神原乡:余华的“回家”宣言 余华提及的“老家”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海盐,更是文学与思想共同构筑的精神原乡。 余华曾多次谈及始终将海盐视为创作的源泉。2022年,余华受聘为海盐县文化大使,其文化IP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形成“一人带一城”的现象级传播效应。 余华文学世界里的“南门”“胜利饭店”“万亩荡”,均镌刻着家乡的印迹,这些地名皆源自海盐。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卖血后必去的“胜利饭店”,已成为海盐的文旅IP,是全国游客的热门打卡点,经常一位难求。 余华也曾表示,他写作中将海盐的街道、河流、方言转化为文学符号。例如,《河边的错误》中逼仄潮湿的“河岸”,实则源于海盐老城区的石板路与狭窄巷弄。海盐方言是其文学表达的重要载体。他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运用“抹一抹嘴”“眼泪汪汪”等方言词汇,在《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中以“虹桥新村26号3室”等真实地址构建叙事空间。 跟着记者一起走进余华老家海盐,看看和余华相关的“坐标” 最美的日出就在海盐 余华将日出视为生命新生和希望的象征。在《活着》中,日出不仅标志着一天的开始,更象征着主人公在经历苦难后对未来的渴望。他曾说:“最美的日出就在海盐”。海盐的鱼鳞石塘、跨海大桥等景观,在日出时分构成绝美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汪宅:少年时光的文学摇篮 汪宅,余华曾经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余华曾在《最初的岁月》一文中写道:“我的父母上班去后,就把我和哥哥锁在屋中,我们就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我们住在胡同底,其实就是乡间了,我们长时间地看着田里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余华所提到的胡同原型便是海盐武原街道的“杨家弄”,他与哥哥华旭所扑的窗口所在就是杨家弄84号。该房屋是海盐地区现存的、较为典型的晚清建筑之一。 目前汪宅已经完成修缮,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余华相关文学展示区,向市民游客开放。 胜利饭店:文学中的真实地标 在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卖血后必去的“胜利饭店”原型正是此处的实景饭店。书中许三观在胜利饭店里用卖血钱吃炒猪肝、喝黄酒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沈荡老街:岁月沉淀的文学记忆 余华与沈荡的元素融合紧密,沈荡1500米长的老街保留了晚清至民初的老建筑,这些建筑在《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中均有体现,作品中的场景、地名、生活细节等与沈荡有着深厚渊源,比如孙荡、万亩荡等地名。《余华文学地图》也在此实景化呈现。 近年来,海盐当地加大了对沈荡老街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在保留老街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进行了修缮提升,引入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商业。如今的沈荡老街,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商业的活力,成为了游客了解海盐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