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滚灯创新亮相全省舞台 |
||
|
||
■全媒体记者 王培薇 通讯员 徐愫妍 徐张赢 本报讯 近日,第十八届外国留学生“梦行浙江”系列活动在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火热开幕。来自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们带来了16个精彩节目。其中,浙江工商大学的《华灯映九州》巧妙地将海盐非遗滚灯与中国舞相结合,引人注目,受到好评。 当晚七点,演出正式拉开帷幕,非遗滚灯舞《华灯映九州》在第三个节目“亮相”。舞台上,蒙着红绸的小号竹编滚灯与金线缠绕、内悬红球的大号滚灯,在“洋学生”们手中不断变换、翻滚。伴着磅礴的音乐,时而摆出“金鸡独立”的英姿,时而施展“大雁伸腰”的柔美,现场气氛如滚灯一般,“热潮”滚滚。 记者了解到,节目能够精彩呈现的背后,是18名浙江工商大学留学生的共同努力。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泰国、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土库曼斯坦等国家,之前曾多次前往海盐国遗滚灯馆参观体验,深入探寻海盐滚灯的魅力。最终,他们大胆创新,选择将充满力量感的海盐滚灯与柔美的中国舞创新融合,使节目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海盐滚灯起源于修筑海塘的劳动实践,由修筑海塘时用竹笼装石筑坝的环节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它是海盐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学会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浙江工商大学的留学生们付出了诸多努力。他们曾多次前往海盐国遗滚灯馆,拜访非遗传承人等,虚心学习滚灯的技巧与文化内涵。同时,来自秦山街道的滚灯传承人们也多次前往浙江工商大学,将这门传统艺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国际留学生,实现了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传承。 来自俄罗斯的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麦克,第一次接触滚灯时便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直径为90公分的滚灯有20斤重,而直径为120公分的滚灯则有40斤重,对于初学者来说,滚灯的重量与重心难以把控。“刚开始单手托举滚灯时,总是失败。”麦克告诉记者,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经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逐渐掌握了技巧,学会了如何通过移动重心来控制滚灯。“特别有成就感!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了解到每个滚灯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感受到海盐浓厚的文化氛围。”麦克兴奋地说道。 同样来自俄罗斯的林雅立,对海盐滚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发现,滚灯中有很多高难度动作,一旦掌握不好节奏和力度,就会出现动作衔接不流畅的问题。“这让我对海盐的滚灯队伍更加钦佩,他们能够如此熟练地表演,背后一定付出了无数的努力。”林雅立感慨地说。 去年,海盐与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实践基地与“乡村课堂”项目。此后,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国际学生不断走进海盐,在最接地气的“乡村课堂”里,了解滚灯、扎染等海盐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对接”,而非遗滚灯舞《华灯映九州》正是“国际学生‘乡村课堂’”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千年古县海盐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海盐文化更是一块‘富矿’。”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许郑晗表示:“在多次实践活动中,国际学生们参观了黄酒与酱油的古法酿造,体验了采茶、采橘和滚灯表演,在有了更‘接地气’的了解后,海盐这座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古街巷弄里飘散的酒香,是古园叠石流水间的盐韵,更是话里话外的烟火温情。” 许郑晗表示,接下来,浙江工商大学将持续推进与海盐的合作,带领更多的留学生了解海盐,宣传海盐非遗滚灯,为传播中国文化注入“国际新力量”。 国际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文化特派员这支队伍的努力。2024年5月,省文化特派员、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丛天落派驻海盐。此后,丛天落带领近20批次约300人次留学生来到海盐乡村交流,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了解“海盐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合作,让国际留学生来到海盐,并把海盐的发展成果、人文风貌、美丽景观展示给国外的亲朋好友。”丛天落表示。 一直以来,海盐持续拓展国际传播覆盖面,创新推出“国际学生‘乡村课堂’”国际传播项目。通过定期安排国际学生来海盐开展教学实践、推荐优秀国际学生赴海盐企业实习等举措,让在中国上学、生活的国际留学生们深入海盐的田间地头,了解中国乡村,也通过国际留学生形式各异的文化交流,让海盐这座小城越来越“国际范”。 据统计,截至今年三月底,海盐“乡村课堂”已开展10余次活动,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留学生参加。 “下一步,海盐将通过深化国际传播内容,持续打响‘国际学生乡村课堂’品牌,让更多人听到‘海盐声音’、‘中国声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