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链”动现代产业集群新动能 |
||
|
||
■撰文 沈冰清 张家俊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创新竞速的当下,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以战略眼光锚定新能源新材料、5G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临港工业及物流等“3+1”主导产业,通过以链强链、数实融合、创新驱动等方式,培育出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街道)规上工业产值达585.65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三大主导产业分别实现2.3%、66.3%、7.1%的同比增长,展现出产业链集群发展的强劲韧性与澎湃动能。 以链强链 锻造产业生态新格局 在春潮涌动的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派电集团年产60万台智慧电动车项目正加速建设中。据了解,该项目是海盐重点引进的“链主型”项目,将建设全球最先进的电动摩托车4.0智慧低碳工厂,集品控、实验、测试等为一体。派电集团董事长宁洪涛在项目奠基时表示,作为链主企业,今后将把优秀的配套企业吸引到海盐,打造百亿级新能源绿色产业基地。同时,与海盐新能源企业携手合作,带动新能源核心组件及关键技术的生态布局,积极构建新能源绿色产业生态集群。派电集团的目标,折射出开发区“以链补链”“以链强链”的精准布局。 近年来,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通过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策略,成功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和关键环节企业,进一步完善各主导产业链条。 放眼这片产业热土,一个个产业链条健全、协作配套紧密、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成型:5G电子信息产业园内,以安费诺永亿、安费诺嘉力讯等为代表的产业链“关键种群”,吸引配套企业入驻,持续壮大电子通信领域细分产业链;新材料及化工园区陆续引来联胜新材、恒翔新材等众多潜力项目扎根,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该区(街道)已有电子信息企业17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79家。2024年全年该区(街道)电子信息产业链工业总产值达89.27亿元,同比增长66.3%;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工业总产值达265.04亿元,同比增长2.3%。 数智赋能 构建产业治理新范式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加快推进“产业大脑+数字工厂”建设,在智汇湾工业社区创新推出全省首个“未来工业社区e站通智企连”应用,打造“一站式服务企业、一屏式实现治理、一键式培育产业”场景,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该应用于2022年入选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 智汇湾工业社区控制大厅,数字大屏上显示着全区企业地图,从基础信息到实时产能,从能耗监测到安全预警,产业发展的脉动清晰可见。“e屏服务”模块中,供需共享、企业招聘需求、走访记录等实时数据不停滚动。“企业可以在‘需求市场’上发布销售、采购、租赁、人才等各类需求信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下,向供给市场企业精准推送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吴豪威向记者介绍,并引用了助企的典型案例,“去年11月份,安费诺嘉力讯有租赁仓库的需求,正好匹配到海利环保科技的出租信息。两方最终达成合作。” 据统计,截至目前,“e站通”智企连平台共有186家企业发布信息8413条,为企业解决需求约2600件。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正通过“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壁垒,构建产业智治新范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协同创新 激活产业链“最强大脑” 为了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主动搭建起“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深度链接浙江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高校资源,加速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转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其中,浙江恒翔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的携手堪称典范。去年,双方历时多年攻关的“聚酯纤维纺丝油剂关键技术创新及规模化应用”,不仅斩获202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为化纤产业链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团队为我们建立产品评价体系提供了不少帮助。”浙江恒翔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双方正开启全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合作深度持续拓展。 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诞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穿针引线”。近年来,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通过建立企业需求档案、举办技术成果发布会等形式,搭建起桥梁,促成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精准匹配,加快项目合作与成果落地。 据统计,该区(街道)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涵盖新材料、化工等多个领域,创新资源正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创新,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正以协同创新为纽带,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