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锣鼓入选第八批嘉兴市非遗名录 |
||
|
||
■撰文 黄静仪 近日,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第八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海盐县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的澉浦锣鼓成功入选。这一古老技艺不仅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记忆,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代市集文化中绽放异彩,成为嘉兴非遗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澉浦锣鼓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中后期。当时,澉浦地区已形成“杨家牌子”和“沈家骚子”两个民间艺术班底。其中,“杨家牌子”拥有包括锣鼓在内的完整乐队,主要为当地的“待佛”活动伴奏。“待佛”是一种在婚庆、作寿、店铺开张等喜庆场合中举行的传统仪式。到了清代后期,“吹鼓手”这一行当逐渐从牌子、骚子中独立出来,锣鼓也因此成为喜庆场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深受百姓喜爱。 澉浦锣鼓的使用方式独具特色,其基本配置包括大鼓(俗称“铜鼓”)、大锣、钹子、小锣(俗称“当当锣”)等,通常由六人协作演奏。其中,鼓手是乐队的核心,负责掌握节奏和锣鼓点子的转换。锣鼓的节奏和鼓点变化丰富,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和活动环节灵活调整。例如,在婚庆活动中,“迎亲”“催亲”“闹场”“助兴”等环节都有不同的锣鼓点子,既能营造欢快热烈的氛围,也能展现舒缓悠扬的情感。 尽管现代社会中,西洋鼓乐逐渐流行,但澉浦锣鼓依然在澉浦地区深受群众喜爱。它不仅在婚庆、新兵入伍等传统喜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锣鼓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守护,更是澉浦地方文化自信的体现。此次澉浦锣鼓入选嘉兴市非遗名录,将为其带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助力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