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岗位挖潜与职业转换策略 |
||
|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方式转变无疑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生产线上一些重复性、低技能岗位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所取代,导致低技能工人用工需求缩减;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研发、工业互联网运维等新兴技术领域催生了大量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种结构性变化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有效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岗位挖潜与职业转换势在必行。 一、我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一)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县众多企业纷纷加大数字化投入,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软件、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改造成效明显。以良信电器(海盐)有限公司为例,数字化设计涵盖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发效率提高30%;在智能化制造方面,多系统集成处理,使产品平均交付周期缩短18.5%,人均有效生产效率提升20.8%;在智能物流方面,以WMS为核心,实现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库存周转天数提升18.1%。 (二)高技能人才缺口增大。调研显示,目前本地制造业企业对掌握数控编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等技能的人才需求旺盛,平均每家企业此类岗位人才缺口达5人以上。以工业互联网工程师为例,预计未来 3 年人才需求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低技能工人需求减少。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手工焊接、简单机械加工等低技能岗位人员冗余,部分企业由于产能调整,不得不削减这部分岗位,造成一批低技能工人面临失业或转岗困境。近10%的低技能工人在过去一年中工作时长减少或被临时辞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二、我县数字化技能人才发展成效 (一)加快数字化人才培训。我县正式与省智专委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在海盐县组建数字化改造专家团队,邀请省智专委等智库专家来盐指导10余次,实地为紧固件企业数字化改造出谋划策。精准分类培训,针对企业负责人,强化改造意识,组织全县近50名企业家参加在武汉大学举办的“新质生产力”主题总裁研修班;针对企业中高层人员,集中组织赴杭州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场参观学习优秀数字化改造优秀管理经验;针对企业一线工人,强化实操技能,由服务商对试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操作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20余场,培训人员200余人次。排摸遴选县内企业数字化中高层次人才重组县级CIO俱乐部,组织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主题CIO年会及相关沙龙活动,为数字化经验交流提供平台,不断引智育智强智。 (二)帮扶企业提升管理基础。近年来,我县持续推动工业企业管理对标星级评价,开展管理对标星级评价近300家,不断激发优质企业对标行业一流动力,推进企业精益化管理。依托《海盐县支持工业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针对企业精益化管理方面,制定支持管理提升条款,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精益管理项目,年度服务费累计达30万元以上的,给予25%限额30万元补助。以政策引导的方式,推进企业开展精益化管理。下一步,我县将开展企业管理对标星级评价,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管理能力,为数字化应用的部署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快技能人才快速转化。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企业运营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深刻变革。建立内部职业转换机制,促进人才流动,也是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的重要策略。我县良信电器成立了数字化转型委员会和各业务分委会,覆盖7个模块、约60人,推动了各实体业务组织和虚拟组织之间端到端拉通,信息及时共享,实现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全员角色转变。 三、职业转换路径与措施 (一)推动低技能工人职业快速转换。一方面,定制化技能培训体系:联合本地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以及龙头制造企业,针对低技能工人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特点,量身定制分层分类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课程。课程设置涵盖基础数字素养提升(如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应用)、专业技能进阶(如数控加工、机器人操作基础)以及职业软技能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模块,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培训内容贴合实际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建立职业转换引导机制:在企业内部设立职业转换咨询中心,为低技能工人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优势与兴趣,结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转换路径。同时,开展成功转岗案例分享会,邀请已转岗的员工现身说法,增强低技能工人对职业转换的信心与动力。另外,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积极接纳低技能工人转岗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提高企业参与职业转换工作的积极性。 (二)推动高校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配。一方面,优化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本地院校应紧密跟踪本地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参与专业论证会,依据企业反馈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淘汰或改造传统落后专业,新增如工业大数据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前沿专业。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本地院校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推动跨部门岗位整合与优化。一方面,打破部门壁垒,构建项目驱动型团队:针对数字化产品研发项目,组建跨部门团队,涵盖设计、工艺、IT、营销等多领域人才。例如,在推出一款智能家电产品时,让机械工程师与软件工程师协同工作,共同攻克产品智能化功能实现的难题;市场调研人员与产品设计师紧密配合,依据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外观与交互界面。通过这种方式,挖掘员工潜在的跨领域协作能力,催生新的复合型岗位,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专员,全面负责从产品创意构思到售后维护的全过程协调,提升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开展岗位轮换与共享:在企业内部推行岗位轮换制度,让员工有机会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进行短期实践,了解整个生产运营流程,拓宽职业视野。例如,安排生产一线工人到物流部门轮岗,学习智能化仓储管理与供应链优化知识,待其回到原岗位后,能够更好地配合物流环节,减少生产停滞时间,同时也为员工向物流规划师等综合性岗位转型奠定基础。此外,探索非核心岗位的共享模式,如在淡旺季明显的服装制造企业,共享行政、后勤等岗位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