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镇 |
||
|
||
沈荡镇位于海盐县西北部,北与嘉兴市区毗邻,东与望海、武原相接,南连于城,西接百步,全镇区域面积65.99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1万人。202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亿元、同比增长5%,财政总收入2.4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和5.4%。 近年来,沈荡镇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镇、省教育强镇、省级科普镇、省东海文化明珠镇、省级生态镇、省文明镇、省级书香城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省级4A级景区镇、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等荣誉,并连续十九年获评平安镇。2025年,沈荡镇继续紧紧围绕“醉美水乡老镇 活力融嘉新城”的发展定位,勇担新使命,建功新时代,实现新跨越,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融嘉”新篇章。 历史悠久的千年老镇 沈荡镇古为沼泽地,多水荡,沈荡即沉塘,因此得名。海盐县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就位于沈荡彭城。民国21年(1932)始为建制镇。据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记载:“沈荡为大镇,去县二十六里,水四通,如硖石,海盐西北境民皆赴之。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质店大贾往往而有。” 淳朴深厚的文化底蕴 沈荡悠久的历史滋养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其“一老带九老”的文化格局,至今保存着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魅力。沈荡有“九老”,即老街、老宅、老祠堂、老酒、老弄、老水荡、老桥、老庙、老渔村。始建于明代、清康熙47年至53年重修的钱家祠堂,座落于沈荡镇中钱村,是嘉兴市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宗祠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的沈荡大桥,为三孔拱形石阶桥,整座桥由花岗岩砌成,1998年整体搬迁至陈家港;始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距今已有138年历史的沈荡老酒,传承百年传统酿造技世,是海盐境内历史最悠久的企业。近几年来,先后建成“九老”文化展示馆、朱聚生纪念馆、千亩荡生态公园、文化艺术中心……,修旧如旧港南西路文化街区、西小街和贲湖路周边店铺,招引30余家企业入驻,老镇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 沈荡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北靠嘉兴市南湖区,南接杭浦高速,西临嘉绍高速,已全面实现沪、杭、苏、甬一小时经济圈,直通浦东、虹桥、萧山多个国际机场。沈荡镇拥有一主二副陆地交通枢纽,即嘉兴至海盐4A级风景区南北湖的嘉南线、海王线、盐百线,四级航道盐嘉塘从境内贯穿而过。作为海盐的北大门,沈荡距离高铁嘉兴南站仅十五分钟车程,嘉兴至海盐县快速路(S207秀洲至仙居公路南湖区科技大道至海盐县盐于公路段改建工程)也已启动,海王线拓宽工程也已列入日程。 加快谋划的融嘉新城 2024年,沈荡镇围绕“醉美水乡老镇,活力融嘉新城”发展目标定位,继续开展融嘉新区、老集镇规划编制和建设,协同推进融嘉新城发展:一是加快融嘉新区开发建设,以高端住宅、商业酒店、公共服务、智能生活等功能布局为主,形成以“未来社区”为基调的新型居住生活版块;二是有序推进老镇有机更新,以文化产业、滨水老街、舒适居住功能为主,形成具有辨识度体验式、沉浸式魅力老街为底蕴的老镇街;三是抓实民生工程项目,推进县康养中心、高新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以嘉兴市“中心镇”镇创建为抓手、全省“我的村晚”活动承办为契机,继续开展老街修复、粮仓区块改建,以城镇建设的蝶变跃升带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新跨越,全力打造融嘉“桥头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