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以文化“软实力”铸城市“硬内核” |
||
|
||
■全媒体记者 沈雨菲 通讯员 韩冰芳 近年来,海盐以全省第一名次,创成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全省第四获评全国文明城市;高人气举办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主场活动……一个个生动实践,不断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县域样板建设基础。 2024年,海盐聚焦全域统筹、建强阵地基础、抓好文化惠民、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县域文化繁荣。一年来,全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0余场次,涵盖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文化讲座等,参与群众超2万人次。同时,提标升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实现全县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626平方米,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一。 文艺建设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特派员这支队伍的努力。蛇年春节前夕,文化特派员们活跃在海盐各个村落社区。他们传技艺、“种”文化、扬新风,成为海盐群众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2025年海盐县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新春晚会上,一支由浙江工商大学留学生带来的《跨文化视界》歌舞表演大放异彩,这个充满国际化元素的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节目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省级文化特派员丛天落的悉心指导。“通过将留学生带到这里,让他们感受海盐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年俗,让中外文化在村晚的舞台上相互碰撞、交流,共同演绎出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也让海盐的老百姓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带来的火花。”丛天落介绍,自2024年5月以来,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已有10批、300人次留学生来到海盐乡村交流。 除了省级文化特派员丛天落,在海盐,还有一支活跃在基层的文化特派员队伍。“通过建立文化特派员制度,有效弥补了基层文化建设中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供给不足、造血能力弱等短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在全县范围内精心挑选理论宣讲、文化艺术、群众体育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2024年以来,文化特派员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86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38场次,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65支。 长期以来,海盐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擦亮“文学之乡”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海盐成功入选“中国文学之乡”,获得“文学之乡”称号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脉底气。从晋代“中国志怪小说鼻祖”干宝、唐代诗人顾况、宋代《澉水志》作者常棠,到近现代的文化巨擘张元济、“三毛之父”张乐平,再到当代“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入围“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家宝树,海盐文学名家辈出,星光璀璨。 一方水土毓灵秀,最是书香能致远。如今,海盐人对文学的热爱依旧不减。在沈荡镇构想几何·谷仓书店内,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停车场满位,文艺爱好者齐聚一堂。“这几年,乡村里到处都是图书馆,家附近的图书馆自习室不但过去方便,周边有完善的配套,读书之余喝杯咖啡,还可以感受古镇书香。”沈荡镇居民沈明根告诉记者。在海盐,每天座无虚席的张元济图书馆、街角路边的“涵芬智慧书房”、乡村田野间的“农家书屋”,都体现出浓厚的文学氛围。 为了让群众能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品质生活,有具体的、方便的、有趣的地方可以去。多年来,海盐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核心区块、加大资金投入、突显便民利民。在县城区南片建成图书馆、博物馆、张乐平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绮园文化广场,北片建设大剧院与全民健身中心,实现惠民阵地大集群;在城西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打造全县综合性品质文化的服务窗口;在城东依托鱼鳞海塘打造杭州湾日出观景平台,成为大众文化休闲新地标。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海盐将深化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名家影响力,擦亮“文学之乡”品牌。举办承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100场次以上,深化“浙江有礼·盐之有礼”县域文明品牌。同时,将深入落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实施要求,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走向深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篇章贡献海盐文化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