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424002556213T/2025-00733 成文日期: 2025-02-13
文件编号: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县生态环境分局 有效性: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盐分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 发布时间: 2025-02-13 15: 00
  • 信息来源: 县生态环境分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2024年,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盐分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担当作为、克难攻坚,全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深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美丽海盐建设再上新台阶,成功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党建引领,清廉建设成效更显。持续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过条例解读、警示教育、集中学习等方式,切实提升学习质效。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并分组进行研讨,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及领导责任分工,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工作会议,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不断强化正风肃纪反腐。持之以恒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加强日常廉政警示教育,持续健全完善清廉生态环保建设工作体系,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切实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目标导向,绿水青山底色更亮。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县县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水及以上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千亩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两年达到Ⅱ类、达标率连续七年保持100%,南北湖水质连续十年保持Ⅱ类。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前列。PM2.5平均浓度为28μ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9.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35,排名全市第三。环境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及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坚持破难攻坚,污染防治力度更大。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完成涉VOCs低效治理设施提升改造35家、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18家,淘汰更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7台、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372台、国四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78辆,“三大减排”项目综合完成率达100%。推动重点行业绩效提级,推进AB级企业培育23家。发布首个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完成紧固件企业规范化提升284家。严控秸秆露天焚烧,实施臭气异味专项治理,完成恶臭异味项目改造7个。提标推进水环境治理。全面开展入河排口排查整治,推动211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推进“污水零直排”扩面提质,2个工业园区入围市级“污水零直排”星级园区培育名单。加强水生态治理修复,加快实施南北湖水生态提升项目,启动千亩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率先完成全市首个“小蓝之家”建设,杭州湾澉浦段入选全省第二批美丽海湾培育单元。全域推进净土清废降噪。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创成市级“无废细胞”40个,获评省级百优“无废城市细胞”2个、市级“精品无废细胞”5个,入选市级“无废精品路线”2条。持续推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率降低至2.48%。完成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32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个。深入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完成4个“宁静小区”建设。

(四)坚持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效能更高。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修订完善《海盐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为高质量发展建立绿色标尺。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千亩荡饮用水水源地和县内横向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进一步激发水环境保护内生动力。修订《海盐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持续完善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双评合一”“评证联办”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共审批或备案环评项目202个,其中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降级备案44个,“评证联办”项目3个,“双评合一”项目2个。聚焦重大项目服务,用好助企纾困解难12条具体优化措施,全力服务重大项目落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46个项目提供排污权要素支持,排污权交易额累计达865.4万元。提高环境执法监测能力。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工作,荣获全市执法大练兵集体三等奖,2名执法骨干获个人二等奖及优胜奖。持续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完成县控断面水站建设2个,更新市控断面水站仪器设备1个,新增建设省控地下水监测点1个。积极参加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活动,1名同志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个人二等奖。

(五)坚持治本之策,绿色发展成色更足。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百步经济开发区入选省第五批减污降碳协同园区试点,6个项目入选省第四批重点培育项目,数量全市第一。推进碳普惠减排量交易,完成方法学编制备案2个、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1个。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发现1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1个浙江新记录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海盐县陈其昌:为百姓留住“百鸟争鸣”》获评全市首个省级优秀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水雉在千亩荡繁衍生息》获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广泛凝聚绿色发展共识。积极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全年累计开展活动25场,参与人数达2300余人次。连续十年发布生态环境状况白皮书,充分展示海盐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持续拓宽环境宣传渠道,在省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发布信息报道400余篇,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

(六)坚持底线思维,环境安全底线更牢。狠抓督察问题整改落实。高效完成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严格落实边督边改要求,共受理调处信访件33件,有效回应群众关切。从严从实抓好2023年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按时完成13项反馈问题整改销号。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持续开展“双打”“绿剑”等专项执法行动,共作出行政处罚73起。加强环境信访调处化解,共受理环境信访374件。全面开展环境风险源企业隐患排查,共发现并整改隐患问题204个。三是筑牢辐射安全监管防线。加强辐射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率先组建全省首支县级辐射安全专业化监管队伍。深入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合力保障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安全受控、强化废旧金属熔炼回收企业辐射安全监管,确保废旧放射源收贮率100%。承办浙江省2024年辐射事故实战化应急演习,相关经验做法获生态环境部批示肯定。

二、2025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持之以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盐实践提供坚实生态环境支撑。

主要目标: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保持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考核年度优秀。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空气质量指标保持稳中向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名保持全市前列。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大力推动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按时完成涉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锅炉烟气治理设施改造提升、AB级企业培育等治气任务,加大工地扬尘、秸秆焚烧、恶臭异味等问题治理力度。抓好重污染天气应对,联合气象等多部门深入实施空气质量预测预警机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政企协商应急减排措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以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工业园区水质提升等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管网改造。持续深化入河排口溯源整治,强化入海河流总氮总磷管控,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启动长山河、海盐塘流域综合治理,高质量完成南北湖水质提升项目,实施千亩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净土清废行动。加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按时完成优先监管地块调查管控及工业遗留地块土壤修复工作,严格开展土壤和地下水重点监管单位监测,持续巩固“无废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二)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契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环评领域政务服务事项改革,持续细化“评证联办”“双评合一”等改革举措,着力提升审批服务水平。加大惠企纾困帮扶力度,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环境要素。继续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加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测效能。持续开展夜学夜查、专项执法培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等活动,全方位、多维度锻造生态环境执法尖兵能手。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持续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推进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办好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活动。持续拓宽环境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切实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三)以减污降碳增效为主线,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建设,加速推动核能供暖、零碳未来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扩容,推进碳普惠方法学编制及碳普惠交易,探索不同领域碳足迹、碳标签开发。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加快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和重点行业整治提升,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规定,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共融互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澉浦镇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建设。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深入谋划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规划,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审。

(四)以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按时完成央督交办信访件及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细落实。开展央督交办信访问题整改“回头看”检查,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坚持举一反三,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问题自查自纠力度,持续扩大整改成效。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双打”“绿剑”等执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重点环境信访调处化解,推动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守牢环境安全底线。抓实辐射安全监管举措。统筹谋划实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项目,加强重点行业和单位辐射环境监测,提升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水平。深入推进“浙里辐安”数字化模块建设,持续完善辐射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全面提升辐射安全监管能力。

(五)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锻造勤廉并重铁军队伍。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工程,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驰而不息狠抓作风建设,注重风腐同查同治,加强日常防范利益冲突和重点岗位风险排查自纠,纵深推进清廉生态环保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持续健全内部监督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廉政警示教育活动,为干部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年轻干部砺智提能行动,做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传帮带”,切实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强化监督管理。持续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使纪律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融入组织管理全过程。坚持严管厚爱,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决防止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发生。


作者: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