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钟情海盐|让文化“可触摸”,让山水“可说话” |
||
|
||
这个春节,海盐火了。 2025年春节期间,在海盐这座滨海小城,各景区和3A级景区村庄共接待游客11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5.5万元,交出了一份"诗与远方"深度交融的亮眼答卷,生动诠释了文旅经济赋能区域发展的无限可能。 文学赋能,让文化“可触摸” 寒风呼啸,却吹不散沈荡胜利饭店门前的长队。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余华笔下《许三观卖血记》的经典场景,如今在胜利饭店被完美复刻。店内,砖墙上的煤油灯、木桌上的搪瓷杯,将人拉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街市井。 “火候是关键,多一秒则老,少一秒则腥。”厨师手持铁锅,火舌舔舐着薄如蝉翼的猪肝,雪菜与韭芽的香气交织升腾。这抹烟火气,成为了游客与文学记忆的接头暗号,春节假期更是一号难求。 “我们现在店里共有16桌,但还是不够坐,春节每天要接待350-400人次的食客,基本每桌必点炒猪肝,每天起码卖出90盘炒猪肝,最多的一天要炒四五十斤猪肝。”胜利饭店沈荡店店长徐凌燕告诉记者。 胜利饭店的火热,是海盐文旅“文学+”战略的缩影。自2022年余华担任海盐文化大使以来,《余华文学地图》串联起沈荡古镇、贲湖老街等场景,吸引大批特色餐饮和文化企业入驻,打造了一个集食、娱、购等一体的商贸综合体。2025年春节期间,沈荡老镇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780万元。 从胜利饭店的“许三观套餐”到沈荡古镇的文学漫步,海盐将地域文化提炼为可感知、可传播的符号,形成情感共鸣。 生态变现,让山水“会说话” 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温度降至-3℃,但鱼鳞石塘上依旧人头攒动,上万名游客裹着羽绒服,等待新年第一轮日出。 “最美的日出在海盐。”余华对家乡的赞誉,让这片海湾成为“顶流”。当金辉刺破云层,欢呼声与快门声此起彼伏,海天之间仿佛铺开一卷鎏金诗笺。这个春节,观海园共接待观日出游客9.1万人次,热度依然不减。 而在海盐的另一端,南北湖的晨曦同样也染红天际。 这个春节,南北湖大吸引了游客27万人次,在这里赏美景,吃美食,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来自上海的张云龙一家是第一次来到海盐游玩,他表示,此前就听说南北湖风景秀丽,于是决定在春节假期的末尾再彻底放松一次。 “我们一家三口刚从外地回到上海,想进行一次周边游,于是就来到了海盐,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再来的,我相信到时候山上一定会更美。”张云龙说。 家住南北湖附近的市民周冰、张波说:“春节我们没有出去,就选择在家门口游玩。南北湖每年都有新变化,来走一走也感觉特别放松。” 在南北湖景区里,“大树咖啡”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门口的大树,是它亮眼的招牌。每到傍晚,树影婆娑,光影斑驳,孩童们争先恐后地荡起秋千,随着身体的来回摆动,享受着无拘无束的快乐。 “大树咖啡”是景区自营的一家咖啡店。选址于此,就是看中了门口的榉树。“让人觉得很放松。”大树咖啡负责人顾盛杰表示,咖啡店可以为客人提供一个安静的去处,放慢生活的节奏,一起在大树下支起天幕,喝一杯咖啡,置身其中,心情会无比舒畅,仿佛所有的压力都随微风飘散。 产业联动,让乡村“有未来” 驱车向西,丰义村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文旅融合。 曾经的矿坑废墟,如今蜕变为“矿坑月湖”“山居问茶”等网红景点,小巧精致,特色各异,令游客流连忘返。近年来,丰义村通过挖掘整合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全面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不断提升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面貌。 春节期间,村里推出“运动年俗”主题:打年糕、年货集市、醒狮贺岁等活动,让游客既能体验民俗,也能品尝美食,传统年味与现代活力在此碰撞。村民姜桂英笑言:“从前过年只能打麻将,现在全村都是景点,连散步都成了享受。” “从年初一开始我们每日的客流量都超过了3万人次。”丰义景区管理负责人葛玲霞告诉记者,像打年糕、年货集市持续到初五,除了这些活动,还在丰义大礼堂安排了公益电影,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观影的快乐。同时,景区内的咖啡店、饭店春节期间也正常营业,还有各种优惠活动。 景区内的木心居度假酒店,提前4个月就实现满房,客流量达1000多人次,其中,不乏许多平日常来的老顾客。各类餐饮场所也全面营业,稳稳地接住这波惊人流量。春节期间,丰义景区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平均每天2万多人次,同比增加50%。 村党委书记奕国华说:“我们不做昙花一现的‘网红’,而要打造可持续的‘长红’。”丰义村的蝶变,是“农业+文旅”模式的典范,让游客从“一日游”转向“深度体验”。 从文学地标唤醒集体记忆,到山海景观焕发经济价值,再到废弃村落蝶变休闲乐园,海盐似乎找到了县域文旅破局的密钥——以在地文化为魂,以生态资源为骨,以产业创新为翼,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独特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