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文化元素塑造顶流文旅现象


  • 发布时间: 2024- 08- 19 09: 46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全媒体记者 郭律显 王海滨

本报讯 近日,余华新书《山谷微风》首发式在海南三亚举行,余华与著名主持人陈鲁豫等相聚畅聊,分享文学、自然和生活给予的馈赠。该新书首发式的网络直播中,超131万人在线观看。

此次发布的《山谷微风》为散文集,共收录了29篇散文。其中《山谷微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12篇是余华2024年全新创作的散文,还有自1984年以来创作的17篇精选散文,时间横跨40年,呈现了他半生的经历与感悟。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对故乡感情深厚的余华,是海盐县文化大使,也是海盐人引以为傲的榜样。

余华在海盐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前后将近有三十年时间,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能时不时看到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海盐元素,这次也不例外。书中同名文章《山谷微风》中写道:暑假的时候,我经常在午饭后光着上身,穿着拖鞋,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扛在肩上,走过池塘,走进海盐中学那幢教学楼的走廊,探寻穿堂风,从这头走到那头,既感受风向,也感受风力,然后选定一个和风习习的位置,铺开草席,席地而睡。

这段余华少年时,在炎热夏天寻找穿堂风的有趣经历,发生在位于武原街道朝阳东路176号的原海盐中学,现向阳小学内的筠心楼。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36平方米,为苏(俄)式二层砖木结构楼,平面呈“工”字形,长40米,总进深16米,面阔十二间。1955年1月竣工使用,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县级文物保护点。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讲述了同名纪录片中没有展开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故事,惊险又动人。虽然海水不蓝,但是日出很美。余华说:“我不看其他地方的日出,因为最美的日出就在海盐。”

近年来,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不约而同地来到鱼鳞石塘和“敕海观塘”城市阳台,共同等待第一缕阳光照亮天际。日出东方的绝美壮阔,让游客们不虚此行。

不仅仅是散文中提到海盐,最近几年,余华数次重返家乡,回忆过去的成长历程,点赞海盐的好山好水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家乡人民昂扬的奋斗姿态。海盐的精彩蝶变,让余华十分欣喜,他也积极回馈家乡。

《许三观卖血记》曾有一段: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给我温一温。炒猪肝配黄酒到底有多好吃?生意火爆的胜利饭店给出答案。2022年,余华来到海盐沈荡古镇的胜利饭店,点了“许三观套餐”,细细品尝后,写下了“都好吃”。

自此后,慕名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且对这份美味赞不绝口。位于海盐北大街文化休闲商业街区是第二家胜利饭店,自2023年开业以来,店面规模比沈荡店扩大了5倍,仍供不应求,每到饭点都需要排队等位。游客在大饱口福之后再逛一逛海盐,别有一番趣味。

《最初的岁月》中写道:我的父母上班去后,就把我和哥哥锁在屋中,我们就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我们住在胡同底,其实就是乡间了,我们长时间地看着田里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

文中提到的胡同老屋便是杨家弄84号。这是处清代中晚期宅院,为海盐汪氏祖宅,现存第三进堂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建筑。余华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

今年年初,海盐古城复兴城市设计及重点片区建筑概念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召开,将杨家弄作为核心区块之一重点规划打造。2024年7月,作为杨家弄的第一个修复工程,汪宅及周边区块(汪宅修缮)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24年12月完工。

近年来,海盐积极挖掘余华文学元素,发布“余华文学地图”,将余华作品中的海盐元素融入文旅发展,打造出顶流文旅现象。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