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商用堆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海盐投运 |
||
|
||
■全媒体记者 郭律显 通讯员 邵帅 本报讯 昨天,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海盐秦山核电正式投运。同时,由装置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顺利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一举打破相关领域长期依赖进口局面。 “这是我国在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我国核技术应用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秦山核电党委委员钟英强说。 此次出堆的镥-177是目前国际上用于精准诊疗肿瘤的“明星”医用同位素,可以通过与靶向药物相结合,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癌症的靶向治疗。相关医疗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今年入驻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的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领先药企之一的瑞士诺华为例,根据企业公布的财报显示,其旗下以放射配体疗法为代表的核药Pluvicto,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已达10.41亿美元;另一款核药Lutathera,销售额达5.34亿美元。这两款在全球核药市场大放异彩的产品,都基于同一种核素——镥-177。 即将入驻海盐同位素标准厂房的上海华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服务于核药上下游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具备生产镥-177相关核药的技术储备,但受限于目前国内95%的镥-177都依赖进口,成本昂贵,且供应不稳定,企业始终不敢放开手脚研发镥-177同位素的相关产品。 “其实,国内众多的药企和医疗机构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处境,只有等镥-177到位,才能开展研究,一旦停供,就得终止。”上海华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萨日娜表示,今年年中,进口镥-177的价格大约是18万元至20万元/居里,加上订量限制和路途中的半衰期损耗,做一次实验的成本就高达几十万元。 现在随着镥-177在海盐正式出堆,有望实现全面国产化,这将推动国内核医药产业加速发展。相关核药企业也将抓紧调整战略布局,全力投入镥-177系列产品的研发推广工作。 “秦山核电能够稳定地、持续地,而且是足量地供应镥-177,对于我们药企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用再去顾虑它的产能和来源问题,有很多工作可以放手去开展,这对于我们接下来治疗型核药的开发和推广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萨日娜说。 记者了解到,在前期的研发过程中,秦山核电项目组与国外相关单位进行了技术交流,但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最终没有得到国外机组成熟的技术方式。因此,项目组用100%的付出努力,成就了100%的国产创新。 “我们克服了很多原有安装上的弊端,做了一系列设计调整,解决了气体侵入、钢丝绳卡涩等技术难题。在国内相关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自称为‘跑火车’的方式,既安全稳定又精确有效地计算出步进方式,最终对下料和出料整个过程实现有效、安全的控制。”秦山核电三厂厂长朱磊表示,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未来将不断得到完善,生产更多医用同位素,如锶-89、碘-131等,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让更多患者受益。 据了解,该项目是在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等指导支持下,由秦山核电联合国内有关单位,依托重水堆资源优势,历经三年协同攻关,成功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累计进行2200余次试验,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生产。该装置无需停堆即可规模化、稳定持续生产镥-177、锶-89和钇-90等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其未来产能可满足国内需求,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同位素生产供应领域的自主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的参与度。 近年来,海盐围绕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布局建设同位素生产基地、核技术应用拓展基地、核技术创新中心、核医疗中心“两基地两中心”,规划面积约1900亩。目前已引进核素、核药研发生产等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额超80亿元,达产后产值预计将超200亿元。 “同位素产业在国内属于朝阳产业,众多企业需要一个集约型、集聚式的公共实验平台,进行大量的科研活动,做一些同位素药物方面的研究。”海盐同位素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曹杰表示,未来,海盐将充分利用秦山核电的原料优势,攻关科技创新,将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打造成科技含量高、人才聚集高的园区,为同位素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