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病有良医】海盐县构建城乡一体化急救网 |
||
|
||
一、基本情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服务关系百姓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群众的“急难愁盼”,健全急救体制建设,补齐基层医疗急救资源短板,提升团队专业能力,统筹城乡急救服务体系,让优质急救资源扩容到基层、下沉到乡村,实现让急救服务从“县级强”提升为“县域强”迫在眉睫。近年来,海盐县持续加大急救事业投入力度,加快构筑高效完善的“1+7”院前急救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建设共同富裕海盐示范样板提速增效。 二、主要做法 (一)高位谋划,筑基蓄能。夯实基底建设“硬支撑”。持续加大急救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海盐县120急救站共有救护车23辆,其中普通监护型5辆,负压型18辆。车辆均配有功能齐全的除颤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12导联心电图机、各式转送担架等标准设备。在全省率先在救护车上配备胸外按压机、可视化喉镜、超声、骨碎钻等设备,实现一辆救护车就是一个“移动急诊”。提升体系内在“软实力”。重构工作框架,制定《院前急救质控制度手册汇编》,修订急救全过程行为标准作业书,逐步完善医疗急救标准规范,加强医疗急救服务全过程监管。紧抓业务素养,每个急救团队均标准配置“三个一”(1名急救医生+1名驾驶员+1名担架员)。与浙江创伤中心浙二医院密切协作,创新性开展气道管理、骨髓输液和创伤包扎等培训。组织编写《院前医疗急救操作流程手册》《急救医学手册》《常见急症诊疗手册》等教材,整合多学科急救知识,用于急救医生参考学习。结合实际救治情况,加强在岗期间的针对性培训,定期开展模拟演练,考察急救单元的规范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造资源布局“新面貌”。为突破2020年前海盐仅有一个急救站点,急救资源分布不均衡,乡镇、农村偏远地区急救效率低的难点堵点,海盐急救充分结合城乡布局、人口规模、服务需求,优化辖区院前医疗急救点设置和运行机制,统筹新增5个乡镇基层急救点和1个城区急救点,实现由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就近站点发车救援的“1+7”急救体系,织密城乡急救“一张网”,院前急救效率大幅提升。 (二)高质部署,智慧赋能。数智建设提质效。县120急救站先后启用省触梦云急救平台和高迪恩智慧急救云平台,协同使用,整合调度、电子病例、急救过程运行监控等模块,院前急救和场景服务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系统的互联互通,病人生命体征、车辆道路轨迹等核心信息实时上传,救护车、指挥中心和接诊医院实现车载信息实时共享,打通院前院内急救“最后一公里”,实现“上车即入院,闭环救治”。同时为应对急救车辆多,车辆维修专业性强的难点与痛点,组织技术力量协同开发车辆管理系统,实现单位对车辆信息相关台账的建立与便捷查询、责任驾驶员对事故的及时上报、维修厂对故障的分析、维修项目以及价格的呈报等功能,打破管理壁垒,做好车辆运行管理全过程分析与管控。深化核心促监管。传统的调度工作,以接听、调度派车为主,对急救行为和质量关注较少,存在工作多头管理,但却无人负责的弊端。通过前期实践,海盐院前急救提出以调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调度中心作为急救中心枢纽,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调度员根据任务紧急情况,对急救资源进行优化调派使用,减少管理层级审批,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效推进,挖潜释能。优化交接班工作模式。早、晚是院前急救的两个高峰时段,早上急救的高峰时段,又是站点返回中心交接班的时间,经常导致乡镇“非主城区出车反应时间”超时的问题。2022年7月1日海盐全面调整交接班模式,从返回中心交接班调整为到各站点交接班,因早上交接班的因素导致的“非主城区反应用时”超时次数减少1/3。 强化晾晒比拼。对于急救效率的关键指标,调度每日对涉及超时事件进行登记,及时电话提醒;质控小组每月进行急救出车、病历书写等重点工作的分析、集中进行通报。通过建立“日总结、月晾晒”的模式在院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工作氛围,提升工作质效。关注非“关键小事”。针对救护车辆进出,门卫开门偏慢的情形,在传达室增设互动门铃;针对不能同时接到调度信息的、部分人员有延迟的现象,对每个急救人员配备对讲机,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作中的非“关键小事”,做到急救任务全流程的改进与提升。 三、实施成效 海盐院前急救充分以体系重构、智慧转型、能力提升为抓手,积极推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提质增效。2022年,实现平均摘机用时3.61秒,平均出车用时44秒,平均反应用时7分49秒,其中主城区6分5秒,非主城区8分50秒,各项指标时长同比均下降20%以上;及时出车率达98%,出车效率同比提升约10%,急救用时指标均远低于省院前急救质控标准。2022年,院前急救每月综合评分在全省75家急救中心排名中稳居前三,全年综合评分名列全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