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翁人羽 吕丽静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乡村宜居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通元镇聚焦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人居环境工作落实落细,擦亮美丽乡村生态底色,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垃圾分类搭上“智慧快车”
垃圾分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重要环节之一,通元利用数字化技术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共治的内生动力。
早上5点,雪水港村垃圾收集员俞月明驾驶垃圾收集车,将每家门口的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分别放到垃圾收集车的智能电子秤上,读取信息后,按下“合格”“不合格”“空桶”相应按钮,数据就会自动上传到生活垃圾智慧监管云平台。每个垃圾桶的固定位置,都贴着用于识别信息的二维码。“谁家的垃圾、有多重都能显示出来,读取信息的同时,垃圾的照片也拍好了,直接传到后台。”俞月明说。
据了解,生活垃圾智慧监管云平台可以显示收集员车辆路线、当日垃圾重量,还能计算出投放率、正确率、空桶率等。“以前,我们每天一早就要拿着打分表,跟着他们挨家挨户查看垃圾桶,给每户打分。工作量大,有时村民还担心打分不公正。”雪水港村垃圾分类劝导员张明法笑着说,现在,可以根据每天传回的数据对垃圾回收不到位的村民进行劝导,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接下来,我们准备在智慧收集的基础上,做功能性提升,通过增加AI识别功能,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更精准的判断,并通过公众号将保洁员每天收集情况推送到农户手机上,提醒村民做好垃圾分类。”通元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相关项目正处于招标阶段,计划于6月底,14个村全部实现垃圾智慧化收运。
为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通元镇还鼓励各村(社区)自创“妙招”。在雪水港村,村民垃圾分类情况可转换为“微嘉园”积分,每月还有评比。“垃圾分得好还能换生活用品,大家分类积极性都很高。”村民周六宝说。目前,雪水港村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正确率均达到90%以上。
网格员绣出“好气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键在人,不仅要抓住村民这个实践的主体,更要抓住基层网格员队伍。
5月的通元镇到处绿意盎然,一栋栋小楼掩映在绿茵中,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一幅家和景美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走进浦漾村,身穿红马甲的网格员格外显眼,大家你扫我铲,在欢声笑语中,共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梅园至小乔组路东侧柴草堆放已整改、张家组化粪池盖板已盖严,中心组南王线路两侧废旧轮胎堆放已整改……”4月20日,浦漾村第二网格给出一份《通元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反馈清单》,对前期网格员检查出的环境卫生整改情况进行反馈,3个问题经整改后全部合格。这是浦漾村发挥网格员检查整改作用的一次体现。网格员对村内的环境熟悉,哪里有卫生死角也清楚,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环节由网格员始、由网格员终,22个承包组按照三个网格、点对点形成闭环管理。如此一来,浦漾村的人居环境治理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解决了一些之前未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不仅使网格员队伍更加团结,还得到了辖区内村民的充分认可。
在日常工作中,通元镇网格员在网格巡查过程中通过走街串巷、进门入户、微嘉园热门话题、社区公告、议事群宣传等方式加大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村民自觉打扫房屋、不乱丢生活垃圾、不乱倒生活污水、不乱堆柴草和农具,做好环境卫生“门前三包”。与此同时,网格员还围绕垃圾处理、生活废水处理、旱厕改造、村容村貌等方面有重点的开展网格巡查,全面排查网格内的环境状况,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带动了该镇人居环境整体提高。
美丽乡村托起“共富梦”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通元镇在改善人居环境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抓源治本构建提升人居环境长效机制,筑巢引凤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
上世纪70年代,丰义村“炮声一响,黄金万两”的采矿业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从2019年以来,该村借助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石桥周边实施“换颜”整治、路灯亮化提升工程和户外夜景工程,签下湖羊文化产业园、山前乐郊休闲农业园等12个项目,开发月湖商业街区,谋划全域民宿项目,打造海盐县首个田园康养度假区,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我们发展了乡村旅游业,既增强了农民幸福感,又实现了村民多样化收入。仅2021年度就接待游客4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0万元。”丰义村书记奕国华高兴地说道。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接下来,我们将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多措并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用人居环境‘质量指数’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实现美丽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共同富裕。”通元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