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条智能化水稻育秧流水线在海盐投入使用 |
||
|
||
■全媒体记者 邵祺 本报讯 眼下正是晚稻育秧的关键时期。今年,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的华星农场一改往年传统育秧模式,采用流水线机器育秧,在确保秧苗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日前,记者来到华星农场,看到农场主许玉君正组织工人操作一台智能育秧机。放盘、铺土、压槽、播种、覆土,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几个秧盘。“每亩水稻田所需秧苗约20盘,这套设备一小时可制作秧盘1000盘,相当于50亩水稻田的用秧量。”许玉君说。 今年,许玉君投入100万元,采购了一条智能育秧流水线。该流水线可以实现浸种、催芽、育秧、喷淋等各道工序,几乎所有育秧流程都能在这台机器上实现。 记者了解到,育秧机是整个智能流水线中的关键设备,水稻种子通过浸泡、催芽后装入机器,流水线自动盖上第一层土,洒水湿润以后,播种机将种子均匀地铺在有机质上面,然后铺上第二层泥土,从开始的落盘到最后的叠盘,全部环节实现自动化。“和原先传统的大田育秧相比,智能育秧流水线从效率和质量来看,都要好。”许玉君说,以往的传统育秧,完成2000盘秧苗至少要7到8个工人,用时1天。不但效率低,而且还会出现人工播撒种子不均匀、达不到标准的情况。现在采用智能育秧流水线,2个小时就能完成,秧苗质量也有保证。 此外,智能育秧流水线采用陆地喷淋培育秧苗模式,根据天气情况,利用喷淋设施对制作好的秧盘进行灌溉,大大方便了秧苗在种植期间的运送。“我原先也使用过传统的育秧机,秧盘做好要请工人运到大田里培育,等插秧的之后还要请工人运出来,费时费力。”许玉君表示,在陆地上培育好的秧苗,运秧的时候运输车可以直接运送到插秧机上,节省了人工。 今年,华星农场共种植水稻1000多亩,所需秧苗2万多盘,智能育秧流水线投入使用后,许玉君仅需两三天就能完成秧盘制作。“在完成自己稻田的育秧量后,还帮周边农户完成了近2000亩水稻的育秧。”许玉君说。 “水稻生产的‘机器换人’,让农民种地更加专业化,更加轻松,效率更高。我们将继续做好新型、高效、智能化农机的推广,助推乡村振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