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特色文化馆 彰显老镇地方文化魅力 |
||
|
||
■撰文 安玉 钱欣怡 悠悠水乡,醉美老镇。俯瞰沈荡,河流纵横,绿蓝泼墨。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老镇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原生地、乡土文化的集聚地,那么乡村振兴,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 曾经,渔舟唱晚、灯影桨声,夫妻二人摇曳着一艘小木船,畅游在河上,渔网落入水面,网住的不光是活生生的鱼,更是一家人的生计.....这些几十年前的捕鱼画面,时不时出现在沈荡镇聚金村村民沈建生的脑海中。老沈说自己和父辈们曾经是农耕忙做、农闲捕鱼的“半渔民”。2012年,随着聚金村附近的千亩荡水域水源地保护,老沈和村里的几十名村民陆续上了岸,曾经的捕鱼场景渐渐成了回忆。 乡愁记忆不能忘。现在的老沈是一名环境监督员,空闲下来,他喜欢到村里的一处渔文化馆走走看看,有时还会带上晚辈们,向他们讲述祖辈们曾经的捕鱼经历。如今,这个渔文化馆承载了村里老一辈们的念想,更成为下一代了解过去、读懂历史的文化宣传阵地。 走进渔文化馆,一艘渔船醒目地摆放在场馆正中央,周围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捕鱼工具,老沈说这些都是从村里的老渔民家里收集过来的,渔民上岸后,渔船就空了出来,捕鱼时的设备工具也成了“压箱底”的老古董。环顾四周,墙面上按照渔史记、鱼种记、捕鱼记、饮食记四个篇章,详细介绍了本地渔俗、出土文物、沈荡水域鱼种、二十四种捕捞技艺、营养、烹饪及药用等内容。抬头仰望,屋顶上以一个大渔网的形式勾勒出了本地老渔场千亩荡的形状。平时话不多的老沈,走进这里似乎就像换了一个人,每个工具、每张照片前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说跨进这个大门,就仿佛穿越到了过去,这些老物件里承载了太多乡愁记忆。 沈荡镇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从事渔猎。这里河浜纵横,水系密布,适于各种淡水鱼、虾、蟹及贝类生长,水产品资源丰富。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渔民仅在沈荡的外荡流域捕捞野生水产资源,渔民大都来自苏北,以船为家,本地聚金村也有渔船和捕鱼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渔场,开始外荡养殖和内塘养殖。由于就业机会增多以及千亩荡水源地保护等原因,渔业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渔文化馆的设立,在保护和传承好本地渔文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在于乡土文化,而根底则在于农耕文明。在沈荡镇有这样一个传统村落,世世代代以农业生产为主,它就是沈荡镇白洋村。白洋村,原名白漾村,在白洋村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东白漾西白漾,湖面漾漾桥中央,湖面广阔分外静。两岸民众重农桑,看天气来测晴雨,农事活动按节气,不失时机抢季节,秋收冬藏丰衣食。”白洋人与这片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世代相传的辛勤而闲静的生活中,积淀和发展了浓郁的水乡农耕文化。 随着传统农耕方式的悄然远去,为了让村民忆当年,解乡愁,更让村里的孩子能知民俗,明礼仪。2018年4月,白洋村在村落旁,设置了一处节气与农耕馆,展馆内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进行布展,并选择其中与农事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八个节气作重点展陈,包括八个节气涉及的农事、所用的农具、相关的农事谚语和故事等。 “我小时候就经常下田帮父母干活,这里有些农具我都用过,但是现在村里的很多小娃娃们就没见过这些了,每次孩子们来这里参观都很稀奇。”沈荡镇白洋村工作人员王舒霞说,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就会来节气与农耕馆参观,他们在志愿者的讲解下,了解农耕工具,领略农耕文化魅力,听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并现场体验农活“插秧”。一个个农耕器具让孩子们感到好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过去。 近年来,沈荡镇立足自身特色,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以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俗为落脚点,打造了多个特色文化品牌项目,串联“老镇沈荡”品牌链。除了聚金村渔文化馆、白洋村节气与农耕馆,沈荡镇的特色文化馆还包括永庆村的“少数民族馆”、横泾村“村史馆”、钱家祠堂的家风家训馆、朱聚生纪念馆,九老文化馆。 文化阵地建设是推动基层文化繁荣、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让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文化之家”,沈荡镇特色文化馆的精心打造,无疑在老镇的文化创新与接续传承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