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通元“三链”协同发力 绘就食安共富新图景


  • 发布时间: 2025- 09- 04 11: 11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撰文 张博 陶贞伊

初秋时节,走进海盐县通元镇,仿佛踏入了一幅山水丰收画卷。近年来,通元锚定“食安筑基、产业兴村、服务惠民”的目标,以“大丰山片区”建设为抓手,聚焦“食安产业链”“食安监管链”“食安服务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全链食安保障+多元共富增收”的乡村振兴路径,成功绘就“产业旺、食安稳、百姓富”的幸福图景。

hyxw0904004_001_01_b.jpg

产业链“接二连三”

激活富民引擎源动力

2024年,在县市场监管局和该镇食安联盟的“保姆式”帮扶下,通元招商引入了嘉兴一亩地食品有限公司,让原本不起眼的大头菜一跃成了“香饽饽”。

“一开始怕改工艺、增投入,还真有点担心。”70岁的老农户卢凤良说道,“以前种的大头菜只能低价卖给小贩,一斤赚不到两毛钱,现在食品基地统一收购,大家伙儿不仅销路不用愁,钱也挣得比原来多。”

食品基地入驻后,不仅统一收购村民的大头菜,还请非遗传承人教大家改良腌制技艺,同时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将老师傅的“手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工艺标准,确保风味稳定,这让卢凤良等农户更有信心。

不止大头菜,通元还深挖米酒、青团等本土特色,在“大丰山”农文旅融合开发区建起非遗共富驿站,让老手艺搭上现代产业的快车。曾经闲置的厂房改造成米酒共富基地,非遗传承人驻点教学,游客能亲手酿米酒、做青团,让这些“村味”走俏,同时又与露营、研学等业态相互赋能。2025年,通元依靠特色产业带动16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监管链“织密防线”

布局食安产业安全生态

产业火了,食安底线得守住。为此,通元构建起了“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全程防控”的食品安全监管网,让村民吃得放心、游客买得安心。

村民沈依妮是通元镇食安联盟“食小元”志愿者,她和其他志愿者组成监督队,跟着包保干部在企业车间检查生产。“我们每月都有‘食安探知日’,分片区走访各个生产企业,同时吸纳镇村干部成立‘食安民意监督组’组织开放日调研。”

据了解,今年以来,“食小元”志愿者队伍已从60余人扩展至百人。这群志愿者通过定期开展“米酒品鉴监督”“农村家宴把关”等活动,充分培育“监督+宣传+调解”全链条服务能力。同时,以实训中心为支撑,分层培训企业员工、餐饮从业人员和家宴厨师,厨师们纷纷表示,“以前办酒席凭经验,现在得学知识、记标准,心里更有底了。”

此外,为确保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县市场监管局更是全程“护航”,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指导企业建立“原料查验-生产管控-出厂检测”闭环,并在农田旁设立快检点,将服务窗口搬到村民、企业家门口,村民随时能送检蔬菜,全年响应“百姓点检”的服务需求。

服务链“联通万家”

提升食安共富幸福指数

组织志愿者、网格员联合检查;开通“食安巴士”流动课堂;打造“童话食安”夏令营……今年以来,通元紧扣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重点,持续夯实农村基层食品安全管理。

“妈妈,腌菜要洗干净,不然会生病。”村民沈洁的女儿参加完“童话食安”夏令营回家总念叨,她不禁感慨到,“夏令营学习的食品安全知识比我们说教管用多了”。

这个暑假,通元推出了3天12堂沉浸式课程的“童话食安”夏令营,让青少年在研学中筑牢安全防线。

与此同时,依托食安联盟,积极开展共富技能培训,通元组织开设快检员、食安管家课程,全年培育60余名专业从业者,从非遗技艺到食安技能全面提升,让“食安红利”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