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路径 |
||
|
||
■撰文 朱洁 方雪 在海盐县于城镇工业园区,一场制造业的“双轨变革”正在上演——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如同两列并行的快车,推动传统产业加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热土,智能化的生产场景与绿色化的节能设备交相辉映。在这里,政策引领与企业创新同频共振,数字赋能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正书写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篇章。 数字赋能 传统制造迈向“智造”新赛道 近日,笔者在于城镇三马紧固件(浙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立体仓库看到,AGV智能小车在巷道间自如穿梭,3000多个存储单元井然有序。工作人员在终端输入“高铁用M24高强度螺母”指令后,系统便会在1分钟内精准定位货物,并同步触发“质检报告调取”“物流预约”等全流程指令。这正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过去找货就像大海捞针。”公司总经理张敏佳感慨道,“人工查找容易遗漏产品规格,滞销品最终只能当废铁处理。”如今,企业投入700余万元打造的智能仓储系统,让作业效率提升70%——原本需要4.5人耗时2小时的工作,现在1人即可快速完成,库存误差率从5%骤降至0.3%,告别了“人工漏检、规格错发”的历史。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此。通过购置数字化硬件设备,部署WMS仓储管理系统和WCS设备控制系统,企业实现了从生产到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客户可以实时查询订单进度,交货准时率和产品合格率均有大幅提升,完全满足高铁、汽车等高端领域对紧固件的严苛要求。 作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三马紧固件(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正以数字化转型为强劲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条转型之路也得到了于城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海盐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若干政策意见》,企业对数字化改造硬件设备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8%的补贴,项目软件及相关硬件投资额30万元以上的给予25%的补贴。三马此次数字化改造累计可享受补贴金额66万元。在“真金白银”的激励下,该公司今年计划追加1500万元加码设备更新,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我们既是政策宣讲员,也是企业服务员。”于城镇经发办负责人表示。政府组建的专业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从政策解读到技术对接的全方位支持。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正在催生更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案例。 绿色变革 传统园区焕发“低碳”新活力 走进焕然一新的于城镇工业园区,昔日的“工业烟囱”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光伏矩阵与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在这里,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在浙江麦克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套先进的余热回收系统格外引人注目。“这套系统就像工厂的‘能量银行’。”车间负责人邬经理指着正在运转的设备介绍,“以前这些余热直接排放,不仅浪费能源,还增加了环境负担。现在通过余热回收,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该系统将余热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能源,用于预热原材料、供应生产生活热水等。据测算,余热回收改造后,预计每吨布能耗降低10%,排风量减少50%,有利于后续尾气的处理以及尾气风机节能。 而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海盐县政策的大力支持。依据政策,企业凭借该项目预计获得设备投资额7%的一次性补助,有效缓解了技改资金压力。 无独有偶。不远处,新大金属厂区的屋顶光伏电站蔚为壮观。1MW的光伏发电系统正将阳光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这座“建在屋顶上的电站”每年能节约电量95万kWh,不仅满足企业生产用电,多余电量还能反哺电网。经权威核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850吨,减少污染物排放近500吨。 这些变化都益于于城镇“政策+服务”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落实海盐县专项补贴政策,对绿色技改项目给予最高30%的补助;另一方面,联合海盐县经信局、行业协会,组建“节能医生”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于城镇已有2家企业完成绿色改造。 “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于城镇经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用好政策“指挥棒”,鼓励更多企业开展绿色化技改,让绿色成为于城镇工业发展的鲜明底色,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