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原街道秀水社区“微改造”传递民生“大温情” |
||
|
||
■撰文 王灵 张磊 民生的温度往往体现在社区的细节之中。老旧社区如何既保留烟火气又能焕发新活力?海盐县武原街道秀水社区通过“微改造”给出了答案——在有限的空间里增设惠民便民设施,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温暖。 旧貌换新颜 “微更新”释放社区大温暖 每天清晨和黄昏,秀水花苑保障房的过道都会传来“哒哒”的声响。循声望去,88岁的徐雅英老人正以伞为拐缓慢行走。“得多走走,不然就走不动了。”她笑着说。走累了,老人就转向过道边的“老友花园”稍作休息。这个专为老年人打造的休憩场所,让徐雅英感慨:“以前累了只能拄着伞或者靠墙休息,现在不仅能坐着休息,还能赏花,真是享福。” 从无处歇脚到老人口中“享福”的“老友花园”,这样的转变源于秀水社区于今年年初启动的“微改造”工程。秀水花园的“微改造”主要集中在“老友花园”以及中央广场。 “老友花园”改造采取分步推进策略。该社区首先完成空间规整,对陈旧设施全面检修加固,同步添置适老化硬件。改造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围。 “新增的靠背座椅刚安装好,就有居民来试坐。大家都说以后下楼不用自备板凳了。”秀水社区工作人员张磊回忆道。 改造第二步则让居民成为主角。今年3月,该社区组织“轮胎变变变”创意活动,孩子们将废弃轮胎改造成彩虹城堡、卡通动物造型的花盆。这些创意作品错落点缀在花园廊架下,与居民集体栽种的百日菊、格桑花共同构成独特景观。 如今的“老友花园”既是休憩场所,更是邻里情感交流的温馨空间。 秀水花苑的中央广场紧跟“老友花园”的步伐,也在今夏焕然一新,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我们喜欢在广场玩,这里能跑能跳,大树里还藏着蝴蝶呢!”即将三年级的双胞胎姈晞、姈羽兴奋地说。姐妹俩每天写完作业就来这里,西侧的喷泉和中央的大树是她们的最爱。“以前喷泉边蚊子多,现在水池填平了,蚊子都被‘压住’出不来啦!”姐姐姈晞俏皮地补充道。 今年以来,秀水社区通过“微改造”让广场更安全实用,填平废弃水池以及广场沟渠减少蚊蝇孳生,新增座椅方便休憩,凉亭也修葺一新。 改造后的广场重现活力,“广场虽大,无处歇脚”的抱怨早已消散。曾经傍晚7点便归于沉寂的场地,如今到了晚上9点依然回荡着孩子的笑闹声,新添的座椅上仍有居民闲话家常,连树影都显得格外热闹。 共治共创 微改造激活治理新动能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社区治理“看不见的智慧”。秀水社区创新推出“居民点单、专业配菜、大家做菜”模式,让改造工程从“政府干、群众看”变成“大家想、一起干”。 在改造方案敲定前,秀水社区先后召开了12场议事会,议事地点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在实地勘察时还邀请热心居民参加,大家围在一起,商讨小区微改造事宜。“这12场议事会里有5场是临时召开的,但效果很好。”秀水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李雯表示。 改造作为民生工程,其核心在于倾听民意、汇聚民智。退休工程师王元海提出的“新增座椅要避开西晒”和宝妈们提出的“增设儿童游乐区”等建议,最终都化作施工图纸上的具体方案。 施工期间,已退休的居民王引益主动担任起“义务监理”。“我空闲时间多,帮大家把好 质量关。”他不仅检查建材质量、紧盯施工进度,还会从使用者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因为这股认真劲,被邻居们称赞“就像盯着自家盖房子一样负责”。 广场中央的大树花坛经过改造,宽度增加了40厘米,为居民提供了更舒适的休憩空间。4块等长的防滑板采用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围成一个规整的正方形,既提升了实用性,又兼顾了视觉美感。张磊表示,这一设计采纳了王引益的专业建议——原方案虽然采用2长2短的防滑板便于拼装,但在美观度上有所欠缺。 在广场纳凉亭改造的时候,施工方也根据王引益的安全建议对方案作出适当调整。“石桌桌面大,桌脚相对较小,我们这边孩子多,就怕玩闹的时候桌子倾倒压伤孩子。”王引益表示。后来,施工方在确保结构稳固的前提下,特别选用了质地更轻盈的石材方案,既保留了传统亭台的美观实用,又消除了儿童玩耍时的倾倒风险。 目前,秀水社区“微改造”已基本完成,为了让改造成果得以持续,秀水社区专门成立“花院守护者”队伍,制定“花开共赏,花落共扫”的《微空间公约》。 从废旧轮胎改造的艺术品到广场上的欢声笑语,秀水社区的“微改造”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温暖了人心。民生工程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于细微处浸润人心,提升居民幸福感,就是它最动人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