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 打造“水韵古埠”新样板


  • 发布时间: 2025- 08- 27 08: 56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撰文 朱洁 陈晓琪

近日,海盐县于城镇成功入选2025年度省级城市更新小城镇试点名单。这座以“水韵于城 活力古埠”为发展定位的江南小镇,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产业、人文环境、综合治理五个维度的系统提升,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之路。

hyxw0827004_001_01_b.jpg

历史与未来交响:

老建筑的现代蜕变

“于城葡萄种植面积有多少亩?”“葡萄成熟大概在几月?”近日,在位于于城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的海盐葡萄文化展示馆内,一场“葡香蜜语·乡约未来”青少年儿童关爱活动引人注目。活动通过葡萄文化探索、知识比拼、创意实践等形式,为辖区10余名青少年打造了一堂寓教于乐的“甜蜜课堂”,助力青少年在乡土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漫步在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斑驳的砖墙与现代玻璃幕墙相映成趣,5栋老粮仓经过微改造,已华丽变身为智慧书房、城市客厅等文化空间。其中,首座改造的220多平方米粮仓书房藏书7000余册,月均接待读者千余人,实现了从“储粮”到“储智”的功能跃升。

这一蜕变并非偶然。近年来,于城投入约7.75亿元,实施17个项目,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其中,约800万元用于对于城粮仓及周边进行景观照明改造,使这片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建筑群在夜晚焕发出新的魅力。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粮仓的砖木结构、通风气窗等历史建筑元素,同时植入现代功能。”于城镇党委委员沈佳告诉笔者,改造后的1号、2号粮仓作为城市客厅,不仅设有民俗文化展示区,还定期举办读书会、手工艺体验等活动,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活”起来。

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园区引进的胜利农场、大地园艺、彩逸丝绸等企业,将特色文化融入城镇建设,打造彰显文化个性的特色街区和具有文化标识度、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片。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注册落地企业39家,新增规上企业3家,累计规上企业销售总额超6亿元。

老建筑是城市的记忆载体,不仅要保护好,更要让它们融入现代生活。下一步,于城将继续深挖粮仓文化内涵,通过增强互动体验感,让这片走过70年风雨的老建筑群持续焕发新生机。

民生与品质共进: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过去,于城的居民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困扰:部分生活污水难以有效处理,部分区域未接通天然气管道;部分道路狭窄破损,影响日常出行;部分河道淤积影响排涝,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更是“一位难求”。这些民生痛点,一度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于城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用一项项惠民工程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现如今,于城镇焕然一新的道路、整洁美观的河道、便捷完善的公共设施,处处彰显着这座小镇的蝶变。

在鸳鸯村,村民俞大伯指着家门口新铺设的污水管网高兴地说:“以前生活污水都是直排,夏天味道特别大。现在改造后,环境清爽多了。”截至目前,于城累计完成278户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改造,通过新建管网、建设处理设施,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与此同时,两个新建小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也顺利完工,430户居民告别了“扛煤气罐”的日子。

道路是城镇的“血脉”。在于城镇振兴路,原本坑洼的水泥路已变成平坦的柏油马路,两侧新增的绿化带和智能路灯让整条街道焕发新颜。2024年,全镇累计完成振兴路、俞桥路等3.44公里道路提升改造,新建滨水路、玉园路等1.3公里道路,不仅改善了通行条件,更提升了城镇形象。

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于城的河道沿岸,生态护岸采用仿石砌块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既稳固了河岸,又美化了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全镇新增56根公共充电桩已投用,分布在该镇主要公共场所,有效解决了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

“这些变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于城镇村建办主任吴文贤介绍,今年还同步开展危桥改造、新建农村物流综合性服务站点等工程,让民生工程更贴心、更暖心。

产业与生态共赢:

特色发展路径探索

这段时间,于城各地的葡萄园里一派繁忙景象。阳光玫瑰葡萄迎来丰收季,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今年我们的‘八字葡萄’品质特别好。”种植大户周玉良边忙活边介绍,日照充足让葡萄的品相和口感都比去年好。

据悉,近年来,在“美美于共”共富项目的带动下,八字村的阳光玫瑰葡萄晶莹剔透;江渭村的稻虾活蹦乱跳;何家村的蜜梨压弯枝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美美于共”项目的全名为“美美于共”产业链条型乡村共富联合体试点项目,是浙江省财政厅2024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乡村试点项目,于城的八字村、江渭村、何家村、构塍村、庄家村、吕冢村6个行政村入选。该项目投资9000余万元,其中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64万元;实施周期为2年,从2024年开始全面推进。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在工业园区的人才公寓项目现场,工人分工协作,正在进行刷漆、铺地砖等装修作业。“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园区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居住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项目负责人表示。

令人称道的是,于城对闲置空间的创新利用。西桥桥下原本杂草丛生的地块,变成了1200平方米的健身休闲空间,成为居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这里以前是卫生死角,现在成了我们的‘城市客厅’。”正在锻炼的居民王阿姨笑着说。这样的“金角银边”改造项目,正是于城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生动实践。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于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农旅融合,持续擦亮海盐共富乡村新样板的“金名片”。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