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点亮精神明灯 在海盐遇见“诗与远方” |
||
|
||
■全媒体记者 潘成豪 本报讯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载体,农家书屋是群众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文化充电站”。近年来,海盐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农家书屋改革提升,统筹资源、培育品牌、建强志愿队伍,以阅读服务质效提升为抓手,让书香浸润乡村肌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今年以来,全县开展各类阅读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突破2万人次。 近日,2025年海盐县暑期“春泥计划”暨“我在农家书屋过暑假”启动仪式在通元镇丰义大礼堂举行,全县各村(社区)将以孩子兴趣为落脚点、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多彩活动,而作为活动重要载体的农家书屋,被打造为兼具阅读分享、文化展示、学习教育、文旅融合等功能的新型多元文化生活空间。 当天下午3点,通元镇雪水港村村民沈云娣带着两个孙子,来到雪水港村农家书屋参加当天的活动。“以前闷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每周都来参加活动,孙子学知识,我还能和老邻居唠家常。” 沈云娣口中的变化,源于海盐对农家书屋的“微改精提”工程,即通过“阅读+文化展示+文旅融合”的多元业态,破解基层文化阵地分散难题。 如今,150平方米的雪水港村农家书屋不仅与张元济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更嵌入了儿童阅读区、电子阅览机与非遗展馆。 雪水港村农家书屋的变化并非个例。当前,海盐按照5000至1万人服务半径,整合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智慧书房等资源,成功打造中心书房9家,完成在地文化元素融合、三毛儿童阅读空间设置等“微改精提”42处。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活基层文化阵地的“神经末梢”,海盐还在张元济图书馆设立全县农家书屋管理中心,通过“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选书配书机制,让图书资源精准匹配各村需求。 在大光明农家书屋,海盐作家协会主席吴松良的非遗织布课与定期开展的阅读分享会一起开展,让农家书屋成为邻里交流的“共享客厅”;雪水港村农家书屋的图书分享会现场,10岁的周以柠捧着咖啡主题绘本兴奋地比画着……眼下,“每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阅读常态,正在海盐乡村形成蓬勃生命力。 截至目前,县妇联“绘本妈妈·故事童年”项目已开展亲子活动32场,团县委“四点半课堂”服务农村儿童500余人次,暑期“乡村里的国学课堂”更将传统文化种进少年心田。 更深层的融合发生在阅读服务创新之中。“咖吧+阅读”“茶吧+阅读”“民宿+阅读”的跨界模式,让朵米咖啡厅等场所正成为阅读新空间;9条“书里文城”农家书屋研学路线,则串联起余华文学IP与乡村文化地标,使阅读成为文旅融合的灵魂线索。当城市与乡村的文化资源通过书屋实现双向流动,基层文化服务已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共创。 实践证明,当优质文化资源像活水一样流入乡村,不仅提升了每个村民的文化素养,更滋润了千家万户的精神生活。在这幅文化共享的生活画卷中,每个农家书屋都像一盏明灯,让书香和文明在海盐的乡村里不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