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424002556053K/2025-79906 成文日期: 2025-06-17
文件编号: 盐文广旅体函〔2025〕18号 组配分类: 建议提案
发布机构: 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有效性:

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92号提案的答复函


  • 发布时间:2025-07-07 09:36
  • 信息来源: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第一界别联组(社福社保、工青妇):

贵组在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日出经济流量,助力海盐文旅产业发展的提案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盐县全力打造“海盐日出”文旅爆款,分项目业态、文旅融合、宣传矩阵三条赛道,在内容侧与传播侧双向发力,日出相关视频在收获了全网超10亿次的流量。2024年海盐县接待全域游客851万人次,同比上升15.3%;接待过夜游客332万人次,同比增长25.8%。今年一季度,全县接待全域游客同比增长23.7%,接待过夜游客同比增长34.3%,限上住宿业营业额累计增速达19.8%,均列全市第一。

二、意见建议落实情况

(一)针对“推出特色主题线路”的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推出了“醉美沈荡·文艺共富”风貌游线、“乡韵承情·乐享未来”共富风貌游线、“金凤古禅·硒望线”、“湖光山色·五味线”“丰山溢水·乡愁线”“绿野仙踪·风情线”“田园牧歌·农耕线”“古韵画乡·山水线”等数十条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同时结合“跟着余华游海盐”吸睛点,建设南部未来乡村样板带,串联最美日出网红打卡点、南北湖、绮园等县域文旅资源,推出看完“海盐日出”游沈荡、去爬山、去踩坑等二日、三日游线。2025年春节期间联合OTA平台发放文旅住宿消费券,拉动了假日期间的消费。

下一步,将继续根据不同的游客群体需求,积极促进亲子游与教育、体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生态观光、都市休闲、民俗体验、非遗美食、红色文化等主题精品线路。

(二)针对“打造小吃美食街区”的建议,答复如下:

2025年开始,我局探索“重要节假日海盐日出文旅集市运营模式”,在元旦、五一、十一等观日出人流集中时间段,在观海园广场举办具有海盐特色的“日出”文旅集市。结合“日出”经济,在“日出”文旅市集中,我局邀请了好吃来小笼、苏小园鸡蛋饼等特色早餐品牌摊位,设置了“观日出+早餐”的体验环节。

下一步,我局将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元素,配合城投集团,加快推进早餐一条街、日出旅社、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建设,招引其他特色小吃美食,形成一条游客必到打卡的小吃美食街,完善观海园一带的早餐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三)针对“打造“陪你到海盐看日出”婚拍基地”的建议,答复如下:

根据“浪漫日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于2024年七夕节举办“敕海观塘”城市阳台举行“七夕·陪你看日出”2024年海盐县海塘集体婚礼,点亮“敕海观塘”城市阳台的婚恋浪漫元素。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陪你到海盐看日出”的浪漫属性,参考其他地域如龙湾海滨婚观纱摄影基地的先进经验,实地调研观海园一带,充分考虑交通便利、场地利用率和客流量等因素,研究婚拍基地打造的可行性。

(四)针对“加强精准营销”的建议,答复如下:

2024年以来,我局建立“官号+达人+本地自媒体”传播体系,实现流量层级覆盖,2024年“海盐日出”相关视频在收获了全网超10亿次的流量。全市首个开设小红书文旅官媒账号,联动“海盐文旅”视频号、抖音号,同时与携程、飞猪等OTA平台合作,形成官号宣传矩阵。培育多元化达人账号,如二次元风景类个人账号“盐c”,1年涨粉40万,获点赞3290万,浏览量20亿+。以“作品评选、流量扶持、爆款奖励”的机制,全面开启本地自媒体社群培育,目前已招募本地创作团队140余人。围绕余华IP,主推“最美的日出就在海盐”等宣传话题。“跟着余华老师发现的宝藏小城”话题占据抖音同城榜第一。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围绕“海盐日出”主线,以“平战结合”模式,常态输出主题系列、节点推出热点活动、时效跟进网红爆点,分析受众分布、平台差异,系统性布局微信、抖音、小红书平台的发布内容与频次,确保能随时承接“泼天的富贵”。

三、办理过程

1.研究提案。3月收到提案后,即对提案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协办单位并落实相关办理要求,4月协办单位与提案者联系,准确了解提案的意图。

2.沟通讨论。5月上中旬,与委员会面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委员提案意见建议,积极讨论有效措施。

3.提案办理。6月上旬,草拟初步答复意见,与委员交流办理工作,征求委员对初步答复的意见建议,着手对答复函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4.提案答复。6月中旬,完成提案答复,规范行文,将答复件正式送交政协委员。


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5年 6 月 17日


信息来源: 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