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24002556053K/2025-79897 | 成文日期: | 2025-06-04 |
文件编号: | 盐文广旅体函〔2025〕9号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 |
发布机构: | 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有效性: |
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69号提案的答复函 |
||
|
||
许琪洁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挖千年古县文化价值内涵,做好基层文化传承工作的提案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近年来,海盐县重视强化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打造了古城复兴、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沈荡酿造小镇等具有海盐辨识度的精品工程,为推进新时代文化海盐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但作为千年古县、历史名县,我们在文化价值内涵挖掘上还有待深入,基层文化传承工作还有待推进。 二、意见建议落实情况 (一)深化文化内涵挖掘,创新多元宣传推广 1.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全民传播体系。海盐县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积极整合乡贤、非遗传承人等多元社会力量,全力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体系。通过深入开展本土文化研究,联合本地乡贤与非遗传承人,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推动文化走进校园、深入社区,让更多的群众能够近距离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地名文化保护方面,自2016年实施《海盐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以来陆续公布六批保护名录,共有55个地名成功列入县级保护名录,18个地名入选市级遗产目录。这些地名承载着海盐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切实守护地名文化的根脉,让古老的地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活化文化资源,充实历史底蕴。高度重视文物与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致力于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目前,我县已实现省保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防工程的全覆盖,为文物的安全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我们持续加强对新发现文物线索的整理与研究,如清代墓葬、宋代排水沟遗址、汉代窑址等,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深入了解海盐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3年11月—2026年6月),2025年下半年将进入关键的认定阶段。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将进一步加强对文物资源的梳理与研究,不断充实海盐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创新宣传载体,提升公众参与度。为了让历史文化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积极创新宣传载体,依托县博物馆的“文保档案・探寻考古遗址”、图书馆的“盐途乡音・吾讲倷听”等特色品牌活动,以“活态传承、学术深耕、跨界融合”为理念,推动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流动”与传播。2025年计划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海盐滚灯精品节目展评活动以及线上“文物保护法宣传”有奖问答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旨在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度,激发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热情,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资源投入保障,大力培育专业人才 1.完善政策资金支持,健全名录体系。海盐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完善政策与资金支持体系,为文化传承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先后出台了《海盐县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涵盖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8项、市级57项、县级104项的四级名录体系,实现了十大门类的全覆盖。为了提升本土文化人才的专业技能,积极组织“百县千碗”体验店参与省市级培训班、美食讲解员大赛等活动,为文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有效促进本土文化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2.加强传承人培育,推动乡村振兴。传承人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力量。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育工作,健全了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省级11名、市级48名、县级101名),并通过每年举办传承人座谈会、技艺展示等活动,为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技艺、交流经验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探索“本土培育+外部联动”的创新模式,加强与高校、机构等外部资源的合作,共同建设非遗保护专业人才队伍,促进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充分发挥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通过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共建、公益捐赠等多种方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努力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投入的良好机制。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完善文化传承机制,确保工作落地实效 1.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强化动态管理。为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效性与实效性,建立完善的保护工作机制。在非遗保护方面,实行非遗名录动态管理与传承人考核制度,定期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传播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地改进措施,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能够真正落地见效。在文物保护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县已实现省保以上单位安防工程的全覆盖,为文物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县陆续发现了清代墓葬、宋代排水沟遗址、两座汉代窑址等重要文物遗迹,目前正持续推进新发现文物线索的整理与保护规划工作,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 2.强化基层文化管理,形成三级联动格局。已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充分发挥镇(街道)的地域优势,鼓励其结合本地特色培育传承项目,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通过强化基层文化管理,进一步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让文化传承工作在基层得到更加扎实有效的推进。 3.推进系统性保护工程,夯实保护基础。以《海盐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为纲领,不断推进地名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程,实现保护名录的梯度进补,逐步将地名文化遗产纳入更加完整的保护范围。同时,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科学的文物认定与管理体系,通过全面、深入的普查,摸清文物家底,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进一步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促进文化成果转化 1.构建多元品牌体系,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以“文化+”融合战略为引领,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矩阵。通过构建“文化+文明”“文化+美学”“文化+乡村振兴”等跨界品牌,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例如,我们推出的非遗文创产品“真丝盐味滚灯”“盐田织彩灶头画”“沈荡黄酒文创系列”等,凭借其独特的设计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功获评省级优秀旅游商品,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2.创新文旅融合场景,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为充分发挥海盐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创新文旅融合场景,推出了“跟着四普去旅游”主题游线——“海阔天空,盐途有你”,精心串联起鱼鳞石塘、绮园、沈荡古镇等众多文化地标,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海盐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积极探索县域遗址公园与考古文化旅游专线的建设,结合考古遗址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旅游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推进“文艺赋美”2.0三年行动,提升文化品牌辐射力。已实现镇街文艺赋美工程全覆盖,23个(含省级5个、县级18个)精品点位遍布街道、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地,串联起全域文化脉络,以“一粒海盐・拾光”为主品牌,在9个镇(街道)培育“三毛漫游记”“在田野里歌唱”等10余个“一镇一特色”子品牌,强化主子品牌联动效应,实现了资源共享、流量互促,进一步提升了海盐文化品牌的辐射力与影响力,让海盐的文化名片更加亮丽夺目。 三、办理过程 1.交办接收:2025年4月3日收到建议,当日完成登记备案,明确由分管副局长牵头,公共服务科、文物科等多科室协同办理。 2.面商沟通:2025年4月16日,局领导带队与代表面对面座谈,介绍办理思路,就基层文化传承机制、资源投入等问题交流意见,达成初步共识。 3.意见反馈:2025年5月16日,结合调研与代表建议,以书面形式向代表反馈办理进展及提案反馈初稿。 4.答复成文:2025年6月4日,整合办理成效,经主要领导签发后形成正式答复件。 感谢您对我县基层文化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有新的意见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5年6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