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嘉兴“镇”好玩④ | “文”火慢炖,探寻海盐沈荡千年古韵 |
||
|
||
点击播放视频 五月初的艳阳为千年沈荡添了把火,古桥流水都漾起了灼灼波光。这个五一假期,这座曾因余华笔下的“孙荡镇”而蒙上文学滤镜的老镇,再度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谷仓书店的书墙前,游客手捧《文城》留念;酿造厂里,年轻人举着白酱油雪糕打卡“出片”;老街上,冰箱贴、黄酒伴手礼等文创日均销量破百,将沈荡的“文学基因”揣进背包……沈荡每一个角落,都是熙攘如潮,游人如织。 “这次主要是带着父母和孩子来古镇老街游玩,想让他们体验这里的人文氛围,也让我们全家人一起重温旧时光。”杭州游客周楚楚告诉记者。 正如余华在《最初的岁月》中所写,“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人声鼎沸的背后,一张“余华文学地图”正指引着游客探寻每个文学地标—— 走进沈荡老街,余华小说里的场景正在活起来。胜利饭店这座《许三观卖血记》里的经典场景,此刻正飘出阵阵菜香。 上午10点不到,饭店木门前已蜿蜒出长长的队伍。老板姚慧青频频探出身来,对排队人群摆手:“今天的午餐号发完了,实在对不住!” 排在队尾的游客仍不死心,伸长脖子张望店里冒着热气的灶台。姚慧青边擦汗边解释:“今天早上一开餐,所有号就全部被取完。” 另一头,在沈荡酿造厂的晒酱场,千口陶缸整齐排列,在烈日下泛着釉光,百年酱香随热风弥散。 这座拥有138年历史的老厂,正以新姿态闯入年轻人的视野——酱油曲奇、白酱油雪糕等文创食品频频登上热搜,酒窖和露天晒场则成了小红书上的“复古风”拍照圣地。 “平时吃惯辣的,咸口棒冰倒是头回见识!”成都来的张女士举着雪糕,在陶缸矩阵前摆出打卡姿势。 沈荡谷仓,这座始建于1955年的建筑,曾默默守护粮食安全65载。2022年,一场文化蝶变在此上演。构想几何谷仓书店的入驻,让这座历史建筑完成了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的华丽转身。 下午2点,构想几何书店内人头攒动,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此流连。一进大门,书架上整齐陈列的余华作品,让这座“书里文城”的文化底蕴跃然纸上。 来自江苏的宋先生特意趁着五一假期,带着家人前来打卡。“在抖音上看到这个独特的文化地标,就想来亲身感受余华老师笔下的故乡韵味。”在海盐工作的他如是说道。 此时,老街河埠头飘来阵阵甜香,新开的肯德基甜品站前排起蜿蜒长龙。店员小陈忙着给蛋挞补货,“从早上开张到现在,我们一刻都没闲下来,订单数量是平时周末的三倍,一直在补货。” 玻璃窗倒映着碧水的涟漪,游客捧着冰淇淋坐在河边,看着阳光照射下的波光粼粼。这古今交融的闲适,正是沈荡独有的假日滋味。 此外,这个五一来到沈荡游客们不仅能感受到热闹的节日氛围,更能收获了贴心的服务体验。沈荡结合劳动节与母亲节主题推出的“送你一朵小花花”活动,让古镇的人情味愈发浓郁。女性游客刚踏入景区就能收到绽放的康乃馨,蹦跳的孩子们手心里被塞进卡通气球。 “这些细节体现着我们对劳动者的敬意,也提前为母亲们送上关怀。”沈荡镇党委委员谭叶青介绍道。此外,在景区核心区域,党员志愿者的红马甲成为最醒目的标识。老街入口处的微笑打卡墙前,他们手持相机帮游客调整拍照角度。 暮色渐起时,沈荡老街的青石板仍浸润着游人纷至沓来的余温。游客们离开时,或许会想起胜利饭店蒸腾的烟火气,又或许,会想起晒酱场上经年累月的陶缸……这些细碎的光影,正印证着文化生命力,永远生长在柴米油盐与人间烟火接壤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