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老宅名馆激活千年古镇文脉 |
||
|
||
■撰文 朱洁 清晨的澉浦古镇,青石板路上传来清脆的脚步声。一群探寻古镇底蕴的爱好者正穿行于古老的西大街,在卢氏老宅前驻足,细读那副概括澉浦1300余年历史的对联:“唐建镇明筑城,南国坐标吴越界;宋通商元兴曲,东方唱彻海盐腔。”不远处,侨台之家的数字地球仪正展示着澉浦侨胞的全球足迹,而周氏故居里,“三日新”布号的百年商路故事仍在回响。 近年来,海盐县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以修缮名人旧居为切入点,让沉睡的历史建筑“活”了起来,并以此为核心,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从《澉水志》的镇志文化到“凤凰山下十姑娘”的红色记忆,从海盐腔的戏曲传承到步鑫生的改革精神,这座江南古镇正通过对老宅的修缮整合,让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修缮与整合 让历史建筑“开口说话” 澉浦的历史,就藏在它的建筑里。 清末举人卢学源的故居,如今是澉浦镇历史印迹馆,向游客展示中国第一部镇志《澉水志》的编撰历程;北大街的周氏故居,记录了“澉浦棉布帮”如何在上海滩崛起;毕宏述故居,则向大家讲述了这位清代篆刻家如何抢救《六书通》,让中国书法篆刻文化得以传承。 今年,嘉兴市推荐了一批名人故居,澉浦毕云程故居和毕宏述故居名列其中。 毕云程故居位于澉浦南小街,是一处建于民国时期的江南民居建筑,院内有一栋2层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院落不大,却处处透露着质朴与典雅。 毕云程早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长期从事棉纱业。抗战时期,曾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宣传先进思想。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澉浦隐居,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支持澉浦当地教育。他的故居还曾作为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的临时指挥部。 老建筑就是历史本身。澉浦没有选择新建仿古场馆,而是让老宅“自我讲述”,使游客在真实的时空场景中触摸历史。2020年开始,澉浦陆续修缮整合了历史印迹馆、澉浦侨台之家、周氏故居、乡愁记忆馆、海盐腔馆等名人名馆,用建筑说好历史文化故事。 修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澉浦的展馆不仅是静态的陈列空间,更成为文化活动的载体。海盐腔戏曲展演、篆刻艺术工坊、侨胞联谊会……历史建筑因为有了活的业态而焕发新生,游客因互动而深度体验。 挖掘与活化文化IP 从“有故事”到“讲故事” 有了馆,还要有“魂”。近年来,澉浦深挖文化IP,打造叙事体系,用故事打动人。 北大街的周氏故居展示了“澉浦棉布帮”及周辛伯的故事。 “澉浦棉布帮”是清道光年间形成的上海商帮。澉浦人陈辅堂、姚瑞安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不懈的努力,从一个不起眼的上海老北门城墙脚下的布摊起步,开启了“澉浦棉布帮”传奇。 在陈家几代的打理经营之下,先后开设了“日新盛”“日新增”“日新昶”三个棉布号,俗称“三日新”。“三日新”到1936年营业额达上千万元,成为上海棉布业批发商巨头,和当时宁波人在上海开设的“三大祥”媲美。 曾任“日新盛”棉布号第二届经理的周辛伯是澉浦钟楼村人,在任期间,对企业管理多有建树。为人正派的周辛伯不仅善于经营,还能审时度势,创办了“振泰纱厂”等,成为上海民族轻纺工业佼佼者。他还热心公益,资助多项社会事业。 “澉浦棉布帮”和周辛伯敢为人先、经世济民、锐意进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后人。 “周氏故居不仅展示‘三日新’布号的发展史,还结合现代商业案例,探讨传统商帮精神的当代价值。”澉浦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互动展览,了解传统商帮的兴衰变迁,在心中种下诚信经营、勇于创新的种子;年轻人则能在现代商业案例与传统商帮精神的碰撞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年长者,能在熟悉的旧物和故事里,找到往昔岁月的温暖与记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化IP的活化,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故事,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辉煌与精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旅融合激发经济效应 从“文化自信”到“产业自信” 文化是底蕴,经济是动力。澉浦多名人,可带动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澉浦旅游人次同比增长超40%,文创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深受青年游客喜爱。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回来了——曾经的“空心化”古镇,如今有了新的创业者和文化工作者。 90后青年江心怡,是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力学专家陆寅初的后人。2023年,江心怡在看到朱家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后,心中便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自家老宅开设一家怀旧茶咖,活化利用祖宅。 江心怡深知,这座老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历史的厚重,它不仅是家族的根脉,更是澉浦历史文化的缩影。 有了想法后,行动派的江心怡立马筹备了起来。她精心策划、准备,从店铺的装修设计到茶咖的菜单制定,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力求将老宅的历史韵味与现代茶咖文化完美融合。 2024年10月,1930茶咖正式开业。茶咖的名字“1930”取自老宅的建成年份,寓意留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走进1930茶咖,古朴的木质桌椅、复古的装饰品,仿佛将人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而一杯杯香气四溢的咖啡,又让人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惬意与舒适。 “老宅是1930年建成,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取1930茶咖这个名字,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老房子的故事,了解澉浦古镇的历史。”江心怡说,接下来,还计划逐步扩大对老宅的利用范围,让更多人能够走进老房子,感受历史的温度。 古镇振兴不能仅是“修旧如旧”,更要让历史与当代对话。澉浦名人名馆不仅是数量上的足够,更是质量上的激活。 当游客漫步澉浦,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的街巷,更是一座“生活在历史里的现代小镇”。这,正是澉浦古镇振兴的“文化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