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打造技能人才培育新高地 |
||
|
||
■全媒体记者 王雅慧 本报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深入实施“匠苗”“匠才”“匠领”三大行动,日前,海盐县总工会、县人社局、县教育局携手县技工学校、县职教中心共同创建海盐工匠学院并启用。 据了解,海盐工匠学院位于县职业教育中心,聘任了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彭存利担任院长,组建了由“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劳模工匠”组成的专家智库讲师团。该讲师团汇聚了一支由15位顶尖技能人才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全国劳模和技术能手、浙江工匠、嘉兴巧匠(良匠)以及职业院校专家。这支队伍来自核电建设、机械制造、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 “希望能依托职教中心这一平台,充分发挥海盐学院资源优势,积极联动劳模、工匠等师资力量,扎实推进工匠人才培育工作。”海盐工匠学院院长彭存利说。从一名普通的焊工成长为核电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创建的“彭存利技能大师工作室”已为核电建设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核级技工,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9人,浙江工匠3人,嘉兴首席技师1人,嘉兴良匠1人,嘉兴青年工匠9人。 “通过工匠学院,在钻孔刀具领域继续深耕,为企业攻克更多技术难关。”浙江欣兴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红飞向记者介绍。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主导起草行业标准《钢板钻》《内冷却可换刀片式铲钻》,近三年来,取得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并培育出浙江工匠1人,嘉兴良匠3人,嘉兴青年工匠1人,盐邑匠才1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化产教融合,学院还联合10家行业领军企业和培训机构成立了海盐工匠学院联盟基地。联盟成员包括恒锋工具、欣兴工具等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中核二三秦山分公司等核电领域重点企业,以及海盐职教中心、三乐职业培训学校等教育机构,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平台。 据了解,海盐工匠学院秉承“赋能成长、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理念,以思政引领和技能素养“双传承双培育”为目标,致力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播教育和理论研究,着力构建“工会+部门+院校+行业+企业”五位一体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打通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最后一公里”。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海盐围绕技能人才培育实施“匠苗”“匠才”“匠领”三大行动,全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在“匠苗”培育行动中,海盐深化产教融合,成立“智能集成家居产业学院”,开设特色课程,并建立85个校外实习基地及11个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累计培养技能人才8000余人。 在“匠才”提升行动中,常态化开展20多类工种培训,服务企业127家,培训职工6098人次,同时推动169家企业开展技能自主评价,年均6000名工人获职业技能证书。 在“匠领”示范行动中,依托55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全国性示范工作室,带动职工创新成果涌现,并通过“名师带徒”机制促成350对师徒结对,有效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全县技能人才总数达9.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3.71%。其中高技能人才3.4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4.3%。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浙江大工匠2人、浙江杰出工匠3人、浙江工匠41人,数量均列全市第一。高层次技能人才中,工业企业人员占比94.92%,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职教中心这一平台,积极联动劳模、工匠等师资力量,扎实推进工匠人才培育工作,用劳模精神引领风尚、用劳动精神激发干劲、用工匠精神精进事业,团结带领广大劳动者奋力谱写‘海盐制造、海盐创造’的崭新篇章。”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