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构塍村文化礼堂蹚出数字化振兴路 |
||
|
||
■撰文 赵雅芝 陈晓琪 竹编课堂、村歌演唱、诗歌阅读……2022年建成的海盐县于城镇构塍村文化礼堂,如今已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共富家园”。这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不仅承载了乡土记忆,更通过一场历时4年的数字化探索,实现了从线下活动到线上传播、从乡邻聚会到云端互动的转型,为传统文化空间的焕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破圈”样本。 数字赋能 文化服务全龄化覆盖 构塍村文化礼堂以“竹”为魂,以“智”为翼,将非遗竹编技艺与数字智能深度融合。其中,在150平方米的礼堂书屋内,藏书区、儿童阅读区、电子阅览区以及自助借阅区划分明确,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村民都能享受阅读乐趣。此外,桌椅、灯具等设施巧妙地融入了非遗竹编技艺,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增添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感。 “我每天都会来书屋听书,眼睛不好也不影响阅读体验。”88岁的陈阿婆是文化礼堂的常客,宽敞整洁的礼堂书屋,智能朗读设备和无障碍设计,让她这样的高龄老人也能轻松体验阅读的乐趣。 随着天气日渐转暖,百姓健身房也愈发热闹。乒乓活动室内,清脆的打球声此起彼伏;跑步机上,村民们挥汗如雨;舞蹈室内,构塍村夕阳红舞蹈队的成员正在进行新编节目排练。百姓健身房的高使用率,印证了数字化服务对村民健康生活的推动作用。 村民刷脸即可进入百姓健身房,智能跑步机还能根据个人健康数据推荐运动方案。“系统会根据我的状态调整强度,用起来特别安心,也让我更有信心达成减重目标。”村民钱宋明家住附近,响应“体重管理年”号召,他最近每天都来锻炼。 构塍村文化礼堂通过“智”与“质”的双重提升,让文化服务跨越了年龄与能力的界限,让“家门口的美好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非遗传承 竹编技艺激活“文化享老” 2024年,构塍村入选海盐县“文化礼堂·老年学堂”首批建设试点村,依托传统非遗竹编优势,着力打造“‘竹’梦构塍”品牌式老年学堂,成立了“竹韵匠心”文艺社,由非遗传承人何留法担任导师,开设竹编技艺初阶、进阶课程。 目前,学堂已举办竹编公益培训班20期,培训村民300余人次,培养出30余名竹编能手。此外,学堂引入智能手机应用、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课程,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 日前,“‘竹’梦构塍”品牌老年学堂十分热闹,何留法带领学员们制作竹编花篮,让老年人重拾竹编技艺,更让他们在传承中找到生活新乐趣。 65岁的吴阿姨是学员之一,年轻时编竹篓是为了谋生,如今在学堂学会了制作花篮、风铃等文创产品,竹编又成为了她热爱的新“谋生”方式。她感慨道:“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这么时髦!” 这些融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已成为构塍村社科普及课程的重要内容。今年,构塍村非遗竹编还被列入海盐县社科普及课程,并受邀参与“盐途走亲”系列活动,向周边地区普及非遗文化,讲述非遗竹编“致富经”,进一步扩大了构塍村竹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电商联动 竹编技艺催生“指尖经济” 作为中国淘宝村和浙江省级农产品电商村,近年来,构塍村依托文化礼堂阵地,将非遗竹编与现代电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非遗+电商”的共富之路。 村内打造的“竹编共富直播间”,由村民担任“银发主播”,讲述非遗故事。通过实景还原竹编制作过程,展示花瓶、竹编扇等竹编产品。同时,通过“线上观看+线下体验”模式吸引消费超3万元。 “目前,竹编风铃、微型竹编农具等产品比较受欢迎。我们还在开发竹编手链、挂饰等新品,让老手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构塍村已推出挂件、花瓶、杯套、餐垫等30余种时尚竹编文创产品,“‘竹’梦构塍”品牌正逐渐走向市场化。 经纬纵横间,竹编技艺正焕发新生。为了让竹编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构塍村党委积极引导村民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创新,将构塍村的竹编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单一活动场地”到“多元共融平台”,构塍村文化礼堂的转型,证明乡村振兴需要传统基因与数字浪潮的共振。“礼堂不仅装着过去,更藏着我们的未来。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文化+数字+产业’融合路径,让乡土文化在云端焕发新生机,让村民在共富路上收获更多幸福感。”构塍村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