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档案馆(海盐县史志研究室)

郭凤雨

  • 发布时间: 2025- 04- 10 23: 23
  • 信息来源: 海盐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单位名称海盐县档案馆(海盐县史志研究室)法定代表人郭凤雨
住所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街道海西路280号
开办资金(万元)15000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14106.76期末数(万元)14237.77
宗旨和业务范围县级档案资料管理,党史、地方史编研。档案接收,提供档案分类、整理、鉴定、保管、保护、移交等业务技术服务;档案、史志信息化建设;档案宣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宣教等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424002556715A举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海盐县委员会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海盐县档案馆建立于1961年12月,隶属县委办公室。1997年10月,县档案馆晋升为省二级档案馆。2004年11月,县档案馆与档案局(1988年5月设立)合署办公,为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履行全县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县级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2019年1月,根据《海盐县机构改革方案》,建立海盐县档案馆(海盐县史志研究室),为县委直属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下设6个科室。截至2024年末,有在职人员17人、合同工4人。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个,在职人员7人。全馆办公场地和库房面积共计约1500平方米。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开展的主要工作1.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有关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制度规定、标准规范;集中统一管理县级重要档案资料,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2.依法接收县级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并提供档案接收方面的指导服务,收集各个历史时期政权机构、社会组织、著名人物的档案,征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资料,开展主动建档存史工作。3.开展档案和资料的整理、鉴定、保管、保护、修复、复制和统计等各项基础业务工作;依法开放公布馆藏档案,提供馆藏档案资料、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研究、编纂、出版档案史料。4.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负责县级重要公共数据、电子档案的接收、长久保存和日常管理,采用先进技术管理档案和资料,保证数字档案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5.开展地方党史资料和地情史料征集。研究编纂地方党史,整理编辑党的文献,修编地方志书和综合年鉴,整理旧志,并做好编研成果的出版发行工作。对党史、年鉴、地方志的征编、修纂等工作开展业务指导服务。6.开展档案史志文化宣传和档案史志文化建设,举办档案史志陈列展览,建设社会宣传教育基地,满足社会档案史志文化需求。(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开展档案助企工作。指导县内浙江欣兴工具股份公司、恒洋热电公司等10家企业开展企业档案工作示范点建设,逐家上门指导,对上市公司友邦吊顶公司档案员上门进行传帮带,辅导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编制、项目档案、文书档案整理等实践教学,提升企业档案工作水平。2.深化档案数字化改革,建成档案区域一体化项目。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建立数字档案资源体系要求,服务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积极实践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工作,于今年建成档案区域一体化项目并完成信创改造,实现电子公文实时归档。2024年接收电子公文4.9万件,实现在线归档管理覆盖率达到92%,居嘉兴市前列。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与全省档案工作智能监管应用、档案链、省政务服务事项交换平台,省馆惠民系统及浙政钉、业务协同的贯通应用,进一步方便满足群众对档案资料的查询利用需求。3.加强档案规范管理。部署开展全面推行机关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工作,全面推进机关档案“三合一”。以档案执法检查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全县档案法治环境,完成掌上“双随机”行政执法6次,检查22家。执法事项覆盖率、双随机联合执法率、信用应用率均达到规定要求。加强档案外包服务企业监管,对县内3家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确保档案服务外包过程中不出问题,坚决避免服务外包档案安全保密事故风险。4.创新机制,推进开放审核工作。修订出台《海盐县档案馆馆藏开放审核工作实施规则》,会同全县69家单位开展档案开放审核,由各单位负责初审、复审工作,县档案局、馆负责确认、审批、编制及公布开放档案目录等环节,县档案局指导监督整个开放审核过程,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年度考核,从而确保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安全有序。全年完成审核48万余件。5.完善档案资源体系,优化资源结构。全年共接收35个单位的纸质文书档案6.1万卷28万件,照片档案7862张,磁介质档案238张,实物档案1043件。数字化成果同步接收进馆,数据量达到3.88T。接收民政局等单位“最多跑一次”政务事项电子档案36万余件,电子公文3.3万余件,电子档案数据容量80GB。开展名人档案建设及“三重一特”档案征集工作,主动联系海盐在外知名人士,赴京征集到海盐籍在外知名人士个人档案350余件。在6·9国际档案日期间开展“历史无声档案有痕”为主题的档案集中捐赠活动,征集到《澉川吴氏宗谱》、手书《吴麟徵•家诫要言》、张乐平先生庆祝新中国诞生三毛宣传画等珍贵档案50余件,部门“三重一特”照片580张。6.优化档案利用体系,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开展线上线下查档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查档用档需求。档案馆窗口共接待6500余人次,查阅37万卷(件)次,共复印2.8万页。嘉兴市民生利用平台服务查档602例;浙江政务服务网长三角异地查档131例,电子出证23件。实行档案查询首问制、中午不休息和节假日预约查档服务,为编史修志、群众急需查档、部门办事提供热情、优质、快速查询服务。7.扎实推进党史基本著作编写。党史三卷编撰工作进展迅速,上半年完成海盐党史三卷纲目初稿编写并送市党史研究室审阅,下半年顺利通过纲目评审(全市第二家)。10月,在县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实施《党史三卷》新编撰方式,以工程化的理念,组织32个部门72名党员干部进行撰写。目前初稿已初步完成,进入馆内审核阶段。8.抓好《海盐年鉴》编纂。按照“一业为主九业并举”工作思路,坚持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年鉴品牌。按照“记述客观、编排有序、准确权威、图文并茂”原则,编印《海盐年鉴(2024)》,不断扩大影响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9.加强志书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推进乡镇志、部门志、村志村史等编纂工作,不断提升志书编纂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澉浦镇志》撰写工作,我县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村志《永乐村志》顺利发行。推动《海盐县传媒志》《海盐县人民代表大会志》《海盐县市场监督管理志》《秦山街道志》《西塘桥街道志》等编修工作,掌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中国名村志《北团村志》申报。10.强力打造海盐档案史志陈列展。自2024年1月海盐档案史志陈列展正式开展以来,陆续推出了“档案馆里过大年,春节不打烊”“忆历史先贤颂盛世华章”观展答题赢奖等活动,与青少年宫、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合作常态化开展“跟着档案去研学”系列活动,凸显档案馆文化性、开放性和休闲性,打造老百姓心目中的档案馆新形象。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者9100多人次,其中接待团队90多场次,23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档案和史料整理编研少。馆藏资源整理编研成果不多,资政作用发挥不够明显。2.宣传影响力有待提升。在工作的总结宣传和经验推广、品牌打造方面还不够。3.队伍能力素养有待提升。专业干部培养与储备不够,一些干部的精气神有待提升。
四、下一步打算1.加快党史编研,力争年底前党史三卷定稿。在县委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实施部门清单制编写推进措施,通过县史志研究室拟定编纂推进时间节点、加强业务培训指导、部门协同配合,邀请县内老干部、老同志会商研讨,聘请县委退休老领导为编纂顾问等机制,加快党史三卷编纂进程,争取在2025年6月底前完成初稿送审,在12月底前实现定稿。2.开展红色档案文献资料调查,掌握全县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现状。组建全县红色档案调查摸底工作组,摸清全县红色档案的数量、门类、载体、保管、保护、整理、利用状况,开展抢救性保护。开展老红军、老革命、老战士、幸存者、见证者口述访谈活动,通过录音录像、书面记录等方式将红色历史文化保留下来。谋划提出建立《县级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议,积极为县委决策做好参谋。3.探索开展村级党史编研,消除村级基层党史工作空白。指导通元镇良贤村开展《中国共产党良贤村历史》编纂,对党史资料征集、编研、撰稿进行业务指导,为县域“大党史”补齐村级空白。4.提升机关单位和村(社区)档案管理水平。持续推进机关档案三合一制度编制,做好线下、线上审批。加强档案双随机联合执法检查,不断提升机关部门和村(社区)档案室业务水平。梳理全县各单位老旧档案情况,推行机关单位未到法定年限文书档案实时移交制度,破解我县机关部门未到期移交档案存放难的困局。5.积极开展档案助企服务。开展企业登记注册档案现有数字化数据的规范化梳理与整合,实现已有数字化数据与实体档案的集中式保管与查询,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企服务水平。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信息来源: 海盐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