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文化特派员助力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
||
|
||
■撰文 沈冰清 吴筱凡 海盐沈荡,是作家余华笔下的“文城”,是酒香四溢的宁静老镇,是承载钱氏文化记忆的家园。这座镶嵌于江南腹地的千年古镇,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居民。 为了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传承文脉,2024年,沈荡镇迎来了两位充满热情的文化特派员。他们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投身于沈荡历史文化的探索与挖掘之中。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两位特派员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重塑新形象 让百年酿造焕发新生 近日,沈荡文旅市场迎来了2025年的开门红,元旦假期期间,沈荡酿造酒厂里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原以为元旦仅休一天,游客不会太多,但实际情况远超预期。”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卫华笑着表示。这一幕幕热闹的景象,正是庞伟华及其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对沈荡传统文化深入传播与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 自2023年12月成为永庆村文化特派员以来,庞伟华积极投身于“访余华足迹·扬永庆非遗”文化项目,致力于酿造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他结合永庆村文化礼堂“锦绣银晖”老年学堂品牌建设,带领村民游酱园、制酒酿、品文化。同时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以沈荡小学为试点开设“酿”文化课程,打造“小小讲解员”“荡漾青年讲解员”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 为了让酿造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庞卫华亲自上阵讲解,参与录制央视网《跟着作家游中国》、东南卫视《一路笑开花》等节目。同时,他笔耕不辍,发表了《沈荡酿造获评“中华老字号”》等推文,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沈荡酿造的魅力。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创新是关键。去年5月,庞卫华参与设计的沈荡酿造文创雪糕——“沈荡白酱油牛乳风味雪糕”一经问世,便迅速成为爆款,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上市以来营收破百万元。此后,沈荡酿造的创新之路仿佛“开了挂”,两个月售出3000瓶的葫芦酒、复刻百年官酱园牌照的白酱油饼干、沈荡Townwalk攻略图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刷新游客的游览体验。 展望未来,庞卫华计划推动沈荡酿造文旅街区的建设,以“研学展览+黄酒体验+产品营销+特色餐饮”的全新模式,构建沈荡酿造产销研新业态。他希望通过这一平台,不仅能够拓展就业创业空间,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沈荡酿造文化。 探索新形式 让钱氏传说生动再现 2023年12月,沈荡镇钱氏宗祠迎来一件赑屃石雕的回归,为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宗祠添加了几分历史厚度。据考证,该文物为明朝人钱薇的墓地驮碑碑座,为海盐钱氏传说研究提供新的实物支持。而这次回归的促成者之一,便是海盐钱氏传说市级非遗传承人、中钱村文化特派员钱张建。 钱张建爱读书,深耕海盐钱氏文化十余载。这些年,作为嘉兴钱镠文史研究会理事,他还协助开展相关非遗资源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参与出版了《钱公良测语(外一种)》专著。但他深知,要让钱氏传说走入寻常百姓家,就不能仅仅将其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内。 过去一年,在钱张建的指导下,中钱村打造“吾悦钱氏”文化特色品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群体,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在沈荡镇青年学习驿站“非遗讲堂”上,以“钱氏家训及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为主题,为青年群体开展专题分享,让非遗文化在互学互鉴中得以传承;同时,在老年学堂,结合中钱村“银领有约”品牌,开设传统品学钱氏班,让老年群体也能感受到钱氏文化的魅力。 故事怎么讲才能更加吸引人?钱张建不断探索和创新讲述方式。“钱鏐的孙子钱弘俶纳土归宋后,百姓们才可以欢聚在一起赏月,因为在这之前是有宵禁的。”2024年中钱村文化礼堂“中秋节里的‘文化味’”活动上,他尝试将海盐钱氏与节日历史相结合,让在场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此外,钱张建还积极推动钱氏传说以新形式走入大众视野,参与指导了《梦归沉塘·清芬世守》《彭城书院》等特色节目,让非遗文化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钱张建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钱氏传说,他对沈荡本土文化同样充满热情。2017年,他创作的千余字《沈荡赋》正式发布,广受好评。据了解,以该作品为灵感的少儿舞蹈作品将在2025年海盐县“我们的村晚”精彩上演,为观众展现沈荡老镇的美丽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