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原街道河滨社区创新“微治理”改善大民生 |
||
|
||
■撰文 王灵 沈灿敏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却蕴藏着大民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2024年以来,海盐县武原街道河滨社区找准“小切口”,聆听“微民声”,积极探索 “微治理”模式,做深做实社区“HE你一起”品牌,助推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 “微课堂”,拓展宣传教育内容 隆冬腊月,河滨社区内却是一片火热景象。社区的老人们齐聚一堂,正上着一堂别开生面的声乐表演课。 “在以前,孩子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们老年人在家看看电视,出去散散步,和邻居聊聊天,这一天天都这么过,很无聊,但大家都这样。现在不一样了,社区照顾我们老年人,开设了很多课堂,大家聚在一起上课,笑笑闹闹,感觉跟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活力!”刚刚上台表演完的居民许雪根阿姨笑着说。 据了解,2024年以来,河滨社区立足居民需求,充分挖掘并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模式,为不同群体打造专属“微课堂”。 去年3月,河滨社区“文化礼堂·老年学堂”正式开课。区别于以往“老年学堂”概念,“文化礼堂·老年学堂”创新课程设置模式,从老年群体需求出发,以“基层点单+县级派单”形式,开设语言表演、书画、舞蹈、声乐等9大类40个专业课程,形成系统教学,让老年群体的“银龄生活”有为又有乐。截至目前,“文化礼堂·老年学堂”已开展各类课程95次,辐射人数达1000余人。 此外,为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发展,在去年暑期,河滨社区开设青少年传统文化暑期夏令营,设置中医文化、海盐腔、滚灯、大暑节气等30余场主题课堂,为辖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接触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微平台”,促进居民多向发展 2024年5月,河滨社区成立海盐首个社区级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小禾苗成长基地,主要开展“河心核力”节气文化项目、“公益集市义卖”“禾苗成长记录”等活动,成功将青少年的活动从室内拓展到户外,助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 小禾苗成长基地不仅以丰富的活动拓展青少年的视野,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注重他们对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培养。 在海盐城南片区,有一个专属于小禾苗成长基地的小菜园,这里每一株菜苗的生长都有孩子们的参与。时光回拨到2024年秋季,彼时,小菜园的蔬菜长势喜人,又到了收获的好时候。孩子们戴着遮阳帽,挎上竹篮,去菜地里采摘这一季辛勤付出的成果。一会儿的功夫,一筐筐的茄子、番茄、黄瓜整整齐齐排列在田间地头。那么,这些蔬菜怎么分呢? 河滨社区党委副书记沈灿敏向笔者介绍:“小菜园收获的蔬菜,一部分让孩子们带回了家,另一部分由3个孩子和我们的工作人员,带去了河滨小区的徐子宝奶奶家里。徐子宝奶奶1人独居,也是我们社区的低保户。将孩子们的劳动果实变成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分享给徐子宝奶奶,对老人来说是一份特别的温暖,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敬老尊老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培养,非常有意义。” 除了搭建小禾苗成长基地外,河滨社区还有多个微平台,覆盖全龄段居民需求。有“家门口青少年宫”,每周固定开设舞蹈、科技、美术、书法、文艺五大类课程10个班。开办至今,组织活动508余场次,参与青少年5085人次,大大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家门口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有“家门口”的老年食堂,老年居民通过“刷脸”支付餐费,辖区居民累计受益2.2万人次。还有“老兵矛盾调解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志愿者队伍机制,自成立以来,共调处矛盾纠纷101起,成功率达99.1%。 “微治理”,提升社区治理软环境 2024年以来,河滨社区将治理焦点置于改善社区治理软环境,尤其是开放式老旧小区的相关治理,以“小问题”为切入口,改善“大民生”。 河滨社区的众安花苑是有着20多年房龄的开放式老旧小区,长期的管理缺失给小区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河滨社区充分调研走访,全程配合及协助小区业委会引入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市场化管理,于去年8月13日促成业委会和物业签订最终协议。至此,众安花苑小区终于结束多年的管理缺失状态,成功迎来“新管家”。 “我们小区之前缺乏专业团队的维护管理,问题很多,有些甚至影响到小区住户的出行安全。经过物业和我们业委会近半年的努力,大部分问题都已得到改善。门卫24小时值岗、监控全时段覆盖、路灯整夜照明等等,不管是小区的环境还是住户的安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现在大家都说住得很安心。”众安花苑业委会沈雅琴说。 除众安花苑之外,河滨社区还有10个物业小区,每个小区都有大大小小影响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河滨社区依托 “HE协”三方协同品牌载体,在今年实现第三方测评物业小区全覆盖,累计测评32次,收集的问题分类分项反馈至物业,解决疑难率达100% 。 河滨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社区治理就是要着眼于关系居民生活的细微处,找准‘小切口’,提升‘大民生’。接下来,河滨社区将不断升级‘微治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效能,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