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60号提案的答复函


  • 发布时间:2024-07-08 09:50
  • 信息来源: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应建芬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非遗产业和非遗活态传承的建议》的提案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履行非遗保护职责,建立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开展非遗名录建设和传承人培育工作,建设非遗保护专业人才队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旅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

截至目前,我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8项,市级49项,县级94项,率先开展镇级非遗项目名录的评选工作,共公布72项镇级非遗项目。拥有省级传承人11名,市级传承人48名,县级传承人83名,代表性传承人老、中、青年群体年龄分布较为均衡,80后、90后占比10%左右。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从中小学生到青年群体均有传承人群。

我县以非遗保护为基础,积极推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非遗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打造非遗体验点、创建非遗工坊、举办文化旅游节、扶持非遗传承人创业、开展传承人研培活动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非遗传承队伍,为传承人提供技能提升和宣传推广平台,促进特色非遗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非遗保护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二、意见建议落实情况

(一)针对“加强非遗传承人和产业宣传”的建议答复如下:

我县通过多渠道媒体宣传、非遗展演展示、政策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海盐非遗项目、传承人及其相关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大主流权威媒体宣传力度。央视二套财经专题栏目《生财有道》播出“春景 春俗 春味道”,围绕海盐滚灯、嘉兴灶头画和尺糕制作技艺,报道海盐特色非遗项目产业发展与致富之道。央视四套大型旅游栏目《远方的家》播出“山河锦绣看中国·潮涌钱塘 活力江南”,重点聚焦海盐浪漫日出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盐滚灯,展示了海盐非遗和旅游融合成效。央视十七套《我的美丽乡村》播出的“文旅丰山共致富”“雪水港 幸福港”,央视《味道》节目播出的“我的家乡菜·嘉兴篇”,海盐滚灯、嘉兴灶头画、滚灯制作技艺、“丰山脱力药”制作技艺、沈荡酱油酿造技艺、修缸补甏技艺等非遗项目纷纷精彩亮相。此外,海盐非遗相关报道也在《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新华网、浙江新闻联播等诸多媒体刊登,进一步扩大了海盐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举办特色非遗民俗和展演展示活动。结合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关键节点,通过现场非遗技艺展示和体验、特色非遗节目演出等方式,将非遗融入各大景区特色活动和集市,融入乡村旅游,既丰富了群众的文旅消费体验,也为传承人创收拓宽了平台,进一步提升传承人获得感,提高海盐非遗传播效力。三是制定出台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海盐县人民政府出台《海盐县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有效推进非遗传承保护,政策包含实施重点非遗项目名录补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奖励等内容,大部分奖励政策都在原来基础上有30%以上的提升,为进一步推动海盐非遗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针对“注重非遗手工艺行业品牌建设”的建议答复如下:

我县通过邀请名人题字代言、创新营销方式、打造非遗特色品牌等方式,加大非遗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一是发挥名人效应,提升海盐非遗品牌知名度。邀请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著名作家余华、著名作家黄亚洲等知名人士造访“沈荡酿造”,题字赠言,封坛留念,就本地名人、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传播等方面作深入交流,为提升非遗工坊和品牌的影响力助力。二是充分运营新媒体传播矩阵,创新非遗品牌营销方式。我县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相关企业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进行产品营销推广。如沈荡酿造在原泰兴酱园旧址开设总店,也在海盐绮园景区、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等热门景区、商圈开设直营店,结合抖音、小红书和视频号等媒体宣传,实现消费群体转化引流,提升品牌可见度。又如盐田织彩和青莲食品等非遗工坊分别在互联网上进行在线销售,开设小程序店铺,入驻天猫商城,进一步扩大织锦产品和梅干菜烧肉等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和范围。再如篁记手作、尝相思尺糕等非遗工坊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改良传统尺糕技艺和微商营销、团购等方式,大大提高了产品销量、打响了品牌知名度。三是结合项目特点,打造特色非遗产业和旅游文创商品。我县结合非遗主题园区、民俗文化村等非遗特色项目的建设,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展示区、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使非遗活化利用的硕果造福于群众。如积极打造具有非遗元素、适应旅游市场、深受大众欢迎的非遗旅游商品。其中,由海盐县非遗中心和海盐彩逸工艺丝制品有限公司、海盐伟成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分别合作研发的非遗文创产品“盐味滚灯——真丝文创产品系列”“盐田织彩灶头画和海盐腔系列产品”“沈荡黄酒文创产品”获得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称号。合香饰品套组、叶雕《古韵海盐》、彩逸真丝文创系列、盐田织彩江南水乡·嘉兴月河系列、沈荡酿造“今日无事”礼盒等非遗文创产品,荣获第二届“老味新生”嘉兴市非遗文创设计大赛诸多荣誉。

(三)针对“打造活态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议答复如下:

我县积极推荐非遗进校园,开展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艺专题培训,强化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建设。一是大力推进非遗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非遗进校园开展至今取得不少成果。我县于2013年开始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目前,全县已有“非遗进校园”重点传承学校23所。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认领非遗项目,并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作为教学顾问,每学年开展非遗教学不少于8课时,开展非遗进校园校外实践活动不少于2次。天宁小学获评“海盐滚灯”省级传承教学基地,结合《天宁滚灯》课程开展全校性的教学与活动。沈荡小学连续开展“酿文化”校本劳动实践课程,以非遗为核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劳动教育一大品牌。城西小学围绕海盐大头菜制作技艺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入选浙江省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名单。海盐县非遗中心和武原中学教育集团联合举办的“美遇非遗 非遗育美”非遗进校园四季美育系列活动,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举办“童心绘非遗”海盐县中小学生非遗主题绘画大赛,进一步推动非遗有机渗透到美术等学科,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前往非遗体验点、非遗工坊等场所,参与非遗主题实践活动。二是组织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有效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人员赴优秀的非遗项目保护基地参观学习,帮助传承人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拓创新发展思路。举办传统工艺专题培训,特邀非遗专家为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负责人和传统手工艺人授课,指导非遗商品和文创产品开发。在合作交流中,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融入非遗产品设计、制作和销售全流程,研发深受消费者追捧的热门产品,凸显传统工艺当代价值。

三、办理过程

(一)研究建议。3月我局收到该建议,即对建议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确定分管领导和主办科室并落实提案办理要求,4月与提案者现场交流,准确了解提案的意图;

(二)实地调研。5月上旬,深入了解建议背景及意见,并在内部充分协商和调研的基础上,深化相关内容;

(三)、建议办理。5月下旬,我局起草提案办理复文,征求提案者意见;

(四)建议答复。6月,我局正式办理复文,报送相关领导审定,正式答复提案者,完成提案办理工作。






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6月17日



信息来源: 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