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建东 通讯员 许怡帆
本报讯 今年,海盐全力推进2024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建立‘浙里快处’网上平台,实现快处快赔量占非伤人交通事故总量60%以上。”的相关工作,通过打通数据壁垒,重塑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业务流程,实现“远程取证、在线定责、云端理赔”,提高非伤人交通事故处理、理赔效率。近日,记者从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了解到,目前,海盐“浙里快处嘉兴”网络平台已实现快处快赔量占非伤人交通事故总量50%以上。
近日,市民丁钢毅驾车上班途经枣园路时,不慎与邻车发生擦碰。由于事故属于轻微车损事故,双方对事故的责任划分明确无异议,丁钢毅通过“浙里快处嘉兴”微信小程序,在拍摄上传全景、碰撞细节、行驶证、驾驶证等信息后,仅3分钟就完成了交通事故现场处理,并驶离了现场。当天上午,交警部门就将事故认定书同步推送给丁钢毅及保险公司,并由保险公司完成了理赔。
“路上最担心遇到交通事故,以前报警等交警来,一系列流程办下来,常常会耽误上班,现在使用这个平台,大幅节约了时间,非常好用。”丁钢毅说。
传统模式下,车辆发生事故后需要“报案-处警-定责-保险报案-定损-理赔”六个步骤,采用“浙里快处”交通事故处理机制后由传统的“线下”变成了“线上”,步骤压缩至三步,即“报案-定责定损-理赔”,当事人只需拍下交通事故照片,通过浙里办或微信小程序等上传至“浙里快处”系统后台,交警在系统上受理警情后,依托跨部门数据,自动比对信息,并将事故责任认定书连同相关数据自动流转至当事人和保险公司,有效减少驾驶员现场等候时间。保险公司接到事故信息后实行线上定损,同步发起理赔服务,大幅提升理赔服务效率。
记者从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了解到,自2021年海盐部署“浙里快处”交通事故处理机制以来,已有3.7万余起非伤人交通事故在该应用上完成处理,日均处理42起。改革后,群众事故现场平均等候时间缩短10分钟、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交警减少约30%的现场出警量。目前,海盐已实现快处快赔量占非伤人交通事故总量50%以上,初步实现事故快速处理、证据快速调取、理赔快速到位的目标。
据了解,“浙里快处嘉兴”应用适用于在全市范围内发生、不涉及人员伤亡,且不涉及酒驾毒驾、无效牌证、机动车无保险的交通事故。适用对象为非伤人交通事故的各方当事人,受理时间为每天7:00至22:00。当发生“人未伤、车能动”的交通事故时,驾驶员可以直接进入浙里办APP“浙里快处嘉兴”应用或者微信小程序“浙里快处嘉兴”进行“一键报警”,并按照提示填写信息、上传现场照片后即可撤离现场。也可以直接拨打事故所属街道的交警中队报警电话,稍后手机会收到一条来自“121233304”的短信,点开短信中的链接即可进入“浙里快处嘉兴”应用,并按照提示填写信息、上传现场照片后即可撤离现场。两种快速处理方法均无需拨打保险公司电话。
“虽然‘浙里快处’网上平台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事故发生后驾驶员一定要开启危险警报灯,先行撤出现场至安全地带,或拍照取证反映车辆行驶方向和车道位置,拍照时须注意自身安全。”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浙里快处”网上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监测伪造现场、虚构事实、骗保等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将依法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