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以“三化”提升助力城镇“烟火气” |
||
|
||
■撰文 贺夏萍 张凤 近日,浙江省委宣传部印发《浙江省全域文明创建典型案例》,其中海盐县望海街道路边市场焕颜升级案例成功入选。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让该街道脱颖而出呢?跟随笔者一探究竟吧。 着眼于“导” 聚焦需求便民化 傍晚时分,笔者来到位于望海街道丹弗斯公园西侧的马路集市点位,只见一个个摊位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水灵灵的青菜、带着泥的番薯、金黄饱满的橘子、色彩鲜艳的辣椒……摊主多为老年居民,主要售卖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 据了解,望海街道位于城郊结合部,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农户自产自销农产品要出路、周边居民购买新鲜蔬菜要市场的实际需求日益凸显。 居民有合理需求,街道就全力解决。经过现场走访调研,望海街道全面了解社区周边流动摊贩的数量、分布及经营情况,梳理登记相关诉求内容100余项,随之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因地制宜“为农安家”。按照便捷、安全、有序的原则,最终确定丹弗斯公园西侧、新兴社区老村部、凤凰社区九里湾、元通农贸市场门口4处作为街道马路集市点位。与此同时,街道还建立了小区物业、社区网格员、街道综合执法组成的立体式巡查队伍,开展流动摊位劝导专项行动,对分散在辖内的流动摊贩逐个走访,一一劝导,引导摊贩集中摆摊,规范经营。数据显示,目前已吸引150余户自产自销商贩进驻。 着眼于“堵” 聚焦监管规范化 摊位地点有了,如何维持经营秩序呢?为此,望海街道制定了一系列集市管理规定和标准,为集市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马路集市的第一责任人,社区负责对流动摊贩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备案,核实自产情况及各项经营资质,并发放《准售证》作为集市准入凭证,确保进驻商贩均为自产自销,堵住马路集市成马路市场的源头。 此外,望海街道不断探索马路集市管理新路径,由综合执法工作人员每日定时定点发放一定数量的摊位准入号码牌,经营人员以现场抽签号码确定当日摊位摆放位置,既确保集市运行在合理承载范围能内,同时避免抢设摊空间等社会矛盾,也可保证阶段性便民集市不会成为常态化无序“市集”。 李建英在马路集市经营着蔬菜小摊,她表示:“现在我们都集中在这边摆摊,常吃的蔬菜瓜果这里基本都能买到,就像我平常种点蔬菜,自己吃不完,其他人也需要,正好卖掉点,挣点零花钱。” 马路集市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买菜便利,那么食品安全问题是否得以保证呢?为此,望海街道市监所每月定期对集市售卖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根据监测结果,实行“一票否决制”,明确马路集市经营红线,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另外,街道文明办还联合社区对摊位设置开展定期检查,设定红黄牌和黑名单制度,对首次发现问题予以黄牌警告,三次以上违反规定的经营户取消设摊资格,截至目前,已累计向10户经营户发放黄牌12张。 着眼于“治” 聚集治理多元化 傍晚5:00左右,正是下班高峰期,不少居民顺道买菜,马路集市也随之热闹起来,但交通秩序并未受到多大影响。 这得益于志愿者队伍维持秩序,协助车辆停放,维护交通秩序,保持道路畅通,贺刘军是其中的一员,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引导居民有序停放车辆。 “我既是志愿者,也是摊主。有时候家里的蔬菜吃不完,我就拿到马路集市售卖,不摆摊的空闲时间,我就过来当当志愿者,维持一下现场秩序。我觉得马路集市应该是便民但不扰民的,这样才能坚持得长久。”贺刘军介绍道,原来他本身就是个热心公益的人,时常协助社区开展交通宣传,有时还会参与到社区便民活动中来,为居民们提供磨剪刀的公益服务。 像贺刘军这样热心的居民并不少见,在望海街道由街道文明办牵头,相关社区推动,组建了由摊贩、市民群体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协助做好现场秩序管控、环境维护等工作。目前已形成北荡社区“交通阿叔”、电庄社区“卫生奶奶”等多支志愿队伍,共百余名志愿者服务于集市周边车流引导、垃圾处置等工作,共同推动马路集市健康长远发展。 马路集市的正常运行更离不开集市自治自管的约束。望海街道联合社区及集市代表协商出台《马路集市自治公约》,明确了包括摊位卫生清洁、产品健康安全、竞争理性合法等集市摊贩需履行的基本原则,要求每个摊位经营者自觉维护好秩序、带走产生的垃圾。自集市开办以来,集市自洁率达到100%。 集市还采用积分制管理,对经营者在设摊规范、垃圾处置、诚信经营等的多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积分评定,每季度公布排名,给予季度积分靠前的经营户优先选号、定时固定摊位等激励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