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共富工坊”送岗进村助力乡村振兴


  • 发布时间: 2024- 11- 06 08: 47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全媒体记者 赵雅芝    通讯员 崔洪洁

本报讯 建设“共富工坊”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项创新举措。近年来,海盐县望海街道依托“共富工坊”创建,积极探索让农民收益更高、惠及人群更广的运营模式,活化运用企业、场地资源,带领群众走上奔富路。

近日,在望海街道的暖洋“共富工坊”内,志愿者们正在现场指导村民装配五金零固件的技巧。村民们将五金零固件装袋过秤,再进行塑封、打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该“共富工坊”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由南洋村党总支牵头创办,于今年9月正式建成,主要为南洋村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五金零固件装配工作。成立以来,已陆续吸纳安置了20余名闲散劳动力和2名残疾人,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

姚美华今年51岁,是南洋村村民,看到家门口的“共富工坊”可以带来一份可观的收入,她便报名加入。“离家近,时间自由,如果家里有什么事也能照顾到,工作也比较简单,很容易学会。”姚美华说。

“通过一个多月的运营,工坊在为群众增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村里会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宣传栏等平台,多方位、多形式宣传,让更多退休人员、闲散劳动力加入到村里的‘共富工坊’。”南洋村党总支委员韩晓唯表示,村里还将积极对接、链接更多企业资源,架好企业与村民之间的“致富桥”。

今年9月初,海盐首家微光助残“共富工坊”也在望海街道揭牌成立,该工坊聚焦残障群体,为有手工特长的残障人士提供作品创作、销售与交流平台,也提供手工培训。记者来到该工坊时,残障人士肖平正在用钩针编织一个挎包。

“挎包的正面和背面钩了两个不一样的图案,使用的时候可以翻转,看起来会让人感觉到好像是两个包。”肖平介绍,“共富工坊”内有桌面摆件、挎包、围巾等300余件钩针编织作品,全部是由残障人士编织而成的,寄存在此处售卖。每件作品根据工艺与尺寸的不同,价格在5元至100元不等。除了有市民进店购买,也有不少顾客提出需求,进行定制。

“对我们来说,学会这门手艺后,在哪里都可以工作。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也能为我们增加一份收入,缓解生活上的压力。”肖平告诉记者,自己由于身患残疾,平时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去上班,如今借助微光助残“共富工坊”,她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残障人士,大家对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大的期盼。

截至目前,望海街道一共设置了18个“共富工坊”,包括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式、来料加工式、农旅融合式、产业赋能式、品牌带动式等类型,吸纳就业人数717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共富工坊’的运维工作,给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同时,我们还计划培育一批发展模式好、共富效应强的‘共富工坊’作为示范工坊,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此外,还将依托‘共富工坊’这个载体,吸纳更多人参与村(社区)治理。”望海街道党建办副主任陆潇圆表示。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