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特设”治理显“特色” 海盐经济开发区建起“特”事特“办”机制助力“特”优营商环境 |
||
|
||
今年,海盐县市场监管局开发区分局特种设备安全治理工作从“破难点、通堵点、消痛点、建机制”入手,创设特种设备管理服务站,构建辖区“特”事特“办”工作机制,实现“特”事政务服务不出区,“特”事服务有感,“特”事监管无感,全面优化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助力“特”优营商环境,提高企业“特”事便利感、贴心感和获得感。 一、搭平台、强队伍、优联动,实现“特”事不出区 一是创设特种设备管理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单独分设特种设备管理服务站,专门负责企业“特”事办事事项,集成特种设备安装告知、使用登记、申报检验、停用、注销等一站式服务点,开通“特”事事前指导增值服务,打通“特”事政务服务“神经末梢”,解决了企业对口对接难点,办事距离堵点,无人指导痛点等问题。截至目前,特种设备管理站共接待来人来电咨询42件,指导新增特种设备企业规范管理26家,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459台,设备状态变更104台,变更登记317件。 二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实施师徒“传帮带”。特种设备管理服务站配备原县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监察科专业监察“老同志”2名,年轻干部1名,工作人员一名。实施“青蓝工程”,举行“薪火相传 匠心筑梦”拜师结对,导师以身作则,不遗余力传授技能经验,年轻干部端正态度,学以致用,加速成长,进一步提升监管服务能力与水平。 三是优化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共享共治。构建安全生产治理枢纽,与属地应消站、工业社区合署办公,破除各自为战,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协同机制,实现培训宣教协同、检查处置协同和网格治理协同。截至目前,联合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相关培训5期,培训人员400余人次,联合检查6次,检查28家次,联合行政约谈2家,联合处置1次,网格特种设备咨询、办理等快处23件。 二、设门诊、广指导、早预警,拉进政企心距离 一是开设专家服务门诊,“疑难杂症”有良策。由原特设科“老科长”坐诊,通过询问把脉、查阅资料、线上监管、工作测试等方式方法对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能力进行全面“诊疗”,“对症”下达“处方”,开具《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能力诊疗单》,企业根据“处方”进行提升完善并“复诊”,做到“病情”未根治不断“疗”。目前已接待“患者”28家,开出“诊单”28份,根治“问题”46个。 二是入企指导全覆盖,益企服务零距离。全年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入企指导全覆盖,帮助企业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五好”能力,即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好、管理机构运行好、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好、安全管理活动规范好和安全隐患整改好,同时开展跟踪回访服务,促进企业持续保持“五好”能力,目前,已开展入企指导服务362家,指导发现问题503个,解决232个,跟踪回访158家。 三是防范风险早预警,隐患问题早落实。常态化开展特种设备检验到期预警工作,落实专人每月梳理检验即将到期特种设备,通过微信群、电话、短信等方式点对点通知到企业,同时提供帮办工作。目前已发出检验预警9期,涉及设备302台,帮助22家单位办理申报检验工作。同时,与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协调5家单位8台特种设备提前检验工作,确保企业正常生产不受影响。 三、强自知、促自律、真自查,治理工作更精准 一是开展普法强基行动,强化企业法律意识。围绕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和重点设备开展入企普法行动,全面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和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同时向企业发放《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清单》及《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工作清单》,提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精准引领企业管理方向。目前,已开展入企普法56家,发放宣传资料及清单120余份。 二是深化数字赋能举措,促进企业自律管理。进一步深化特种设备“智慧化”监管工作,依托浙江特种设备在线平台,落实企业特种设备、各层级责任人全覆盖上“链”,严防特种设备失管、漏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同时大力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技防工作,物联智控实时监测。目前,企业在用特种设备赋码率100%,“两员”配备率100%,特种设备超期未检、未整改率为0,企业物联智控电站锅炉接入7台,电梯接入672台,大型起重机械接入4台,叉车接入204台。 三是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无事不扰”为企减负。推动企业积极落实特种设备安全自查自纠工作,主动开展安全分类评价。根据企业分类评价质量,实施特种设备安全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对自查自纠工作扎实、风险等级底的企业做到“无事不扰”,同时,自查自纠工作不扎实、风险等级高的企业监管“无处不在”。目前,开展自查自纠分类评价企业已达99.8%,分级分类监管现场监督检查企业7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