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信息
我县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1-12 09 : 55

■全媒体记者 郭律显   通讯员 顾冬韵

本报讯 近年来,海盐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展演等活动,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非遗既“活”又“火”。

“1234,123……停!节奏慢了。”“视线要看着几点钟方向?”“弓箭步再跨大一点!”近日,在秦山街道丰山村文化礼堂,不时传来响亮的排练声。文化礼堂内,海盐滚灯传统招式培训活动正在进行,来自全县各镇(街道)的18名学员参加,他们将通过两天的培训,掌握海盐滚灯的九套二十七个动作。

海盐滚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屠尧璋站在最前方,带着耳麦,穿着红衬衣,精神矍铄,细致地教授着每一个动作。屠尧璋今年已经77岁,为了参加这场活动,他早上6点就从嘉兴市区出发,辗转了两个小时赶到丰山村。

屠尧璋眼神犀利,面对学员们在训练中出现的不规范动作,他严厉地指出并纠正,身体力行地进行动作示范。“如果动作不规范的话,很容易伤到身体。这次参加培训的不少学员都是初次学习,一定要把滚灯表演的基础打扎实。”屠尧璋认真地说。

多年来,屠尧璋积极履行传承义务,发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帮带作用,直接辅导的滚灯演员达800人以上。为了有充沛的体力和充足的精力传承海盐滚灯,平日里,屠尧璋经常练习八段锦保持体能,如今,还能一次做60个俯卧撑。

“海盐滚灯是800多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要原封不动地把一招一式教好,动作指点好,不然就不是海盐滚灯了。”屠尧璋说。

在这套严师出高徒的模式下,学员们进步迅速,其中就有在于城枫桥社区负责宣传条线工作的俞静涛。“以前只在电视节目上看过海盐滚灯,当时觉得滚灯的表演招式也挺简单的,直到自己真正练习了,才明白要传承好海盐滚灯,必须付出很多努力。”俞静涛表示,自己熟练掌握海盐滚灯传统招式后,计划在社区里组织一批达人、能人,成立志愿队伍,普及滚灯文化,大家一起学习,把滚灯传承下去。

与滚灯一样,民间传统舞蹈五梅花也是非遗项目。近日,在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一支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6人小队,正在排练省级非遗项目五梅花。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节奏,表演者不时来回穿插,表演“矮子步”“造桥”等动作。

“五梅花传统舞蹈至少由6个人完成,这样才能组成梅花形状,一两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团结在一起。像其中有个动作是两人靠背,一个人松懈,整段就垮了。所以这段舞蹈蕴含了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刚结束排练的吕联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表示,五梅花有文场和武场两种表演形式,当天排练的武场相较于文场,节奏更快,技巧更强,舞蹈动作难度高。即便是在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表演,不到3分钟,身上就全是汗了。

吕联明今年62岁,是这支小队的召集人,他邀请了两位前辈和三位徒弟共同来完成这段舞蹈,再通过手机拍摄的方式,将完整的舞蹈视频保存好,用于五梅花的传承教学。“如果我们不跳的话,五梅花可能就要失传了,希望能够把这个有百年历史的非遗项目继续传承下去。”吕联明说。

海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海盐积极举办、参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和展览展示活动,推动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截至目前,海盐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8项、市级49项、县级104项。

“我们将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培育健全优秀传承人梯队,搭建更好的宣传平台,充分展示海盐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