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暖心服务助残就业百分百


  • 发布时间: 2024- 10- 31 10: 59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撰文 贺夏萍 沈海燕

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近年来,为提升残疾人群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破解“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就业路上不落一人”的难题,海盐县望海街道主动担起就业百分百工作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就业新模式,多举措帮扶残疾人实现百分百就业。

1730343511673.png

数据显示,望海街道的残疾人就业率由2022年的68.4%提升到2023年的100%。究竟是什么措施让就业数据有了如此大的提升呢?跟着笔者的脚步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沉浸式培训

提升“充电蓄能”质效

在望海街道恒锋路上的“微光”手工助残共富工坊,小小的店面面温馨的气息止不住地往外冒。崭新的货架上摆放着精美的钩编物件,小到鲜花、耳机袋,大到披肩、沙发毯……

据了解,“微光”手工助残共富工坊于今年9月12日正式揭牌启用,主要售卖残疾人的手工作品,推动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职业康复实现社会康复。

“这些商品都是出自残疾人非遗勾编技能培训班学员之手,每一件都有专属的二维码,爱心人士可以扫码购买,费用直接支付到学员的手机上。”店长肖阿姨告诉笔者。

原来肖阿姨是2024年第一期非遗勾编技能培训的学员,也是望海街道双桥村的一名残疾人。她表示,自参加技能培训以来,因疾病产生的神经紧张和抑郁嗜睡等病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还收获了稳定的工作和知心的朋友。工坊开张以后,我又被安排来店里负责日常的运行与管理,现在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了。”

今年以来,望海街道结合残疾人实际需求和能力特长,打造“定制型”“互动型”“组合型”培训模式,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培训菜单,引导学员主动融入学习,开展非遗勾编、计算机操作、抖音直播等各类主题技能培训26场次,吸引学员389人次。同时以“线上实操演示+线下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培训质效,通过现场视频讲解、一对一指导、微信群出题线上巩固、打卡作业等方式,帮助学员进行学习提升,让残疾人获得一技之长。

特殊流水线

解锁“双低就业”密码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劳动能力低、文化水平低的‘就业双低’残疾人占比较为突出。”望海街道残联理事长沈海燕告诉笔者,很多残疾人既不符合工疗型残疾人之家的准入条件,又难以进入普通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岗位当中,所以只能待在家中,甚至还需要家人专门的看管与照顾,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家庭都陷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

针对该问题,望海街道积极探索,依托嘉兴利德尔铝业有限公司成立嘉兴市首个“就业双低”残疾人就业创业点,设立专门的残疾人工作车间,推出“以能配岗”的就业安置模式,创设适合特殊残疾人工作的后道检验和包装流水线,以遵循残疾类型与等级差异划分不同工种,以各自身体的最强部位相互补位,打造出了一条独特的生产流水线。

“目前望海街道拥有2条特殊流水线,安置‘双低’残疾人21名,这有利于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沈海燕表示。

家门口就业

探索“重残就业”出路

在宏强残疾人之家的工疗室,只见十多位残疾人围坐在一起,正在认真完成衣服防伪扣的手工作业。

宏强残疾人之家位于望海街道北荡社区,于2024年5月正式运营,以保障残疾人就业和改善残疾人生活为目的,主要安置中心附近的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协助对接各类手工工疗项目,进一步实现“工疗+就业”,改善和提升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陈阿姨是宏强残疾人之家的骨干员工之一,当问起工作情况时,她开心地说:“基本工资是2260元,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来去比较方便,而且中心还帮着缴纳五险,我很满足。其实残疾人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想通过简单的劳动获得报酬,在就业中增强自我认同感,重拾生活的信心。”

虚拟就业岗

构建“家属代劳”就业链

对于残疾程度相对轻的残疾人,望海街道走出了一条加强培训、以能配岗、精准帮扶的路子,那对于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又有什么好点子呢?

为实现残疾人更充分就业,该街道主动探索无就业能力残疾人虚拟岗位就业增收,创设“家宴中心+残疾人虚拟岗”的帮扶模式,由村(社区)家宴中心为重度残疾人链接家属代劳“就业虚拟岗”,给予每月300至500元的工资待遇。

王先生是电庄社区的居民,因疾病瘫痪卧床。家中顶梁柱的突然倒塌让整个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妻子蔡女士只好暂停工作,全程照护丈夫。得益于虚拟就业岗位的推出,残疾人专职委员联系到了王先生,并协助申请虚拟岗位就业,由蔡女士在社区家宴中心进行代劳,提供洗菜、洗碗、打扫等劳动服务。“每月能获得300至500元的劳动报酬,这笔收入虽然不多,但基本能覆盖掉药品、生活用品的花费,帮助我们一家度过生活难关。”蔡女士感激地说。

“目前望海街道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33人,占重度残疾人总数的15.7%。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保障,他们的家庭关系如何经营,是我们最关心的内容。我们创新设置虚拟就业岗,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沈海燕表示,自虚拟就业模式推出以来,不仅帮助残疾人家庭提高了生活品质,有效减轻了生活困难,还让更多残疾人家属积极参与到维修、送餐等志愿服务中,实现了“手有余香”的双向奔赴。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