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葡萄种植户稳步走出“质”富路


  • 发布时间: 2023- 09- 26 10: 21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全媒体记者 朱小芳   通讯员 徐超

编者按 海盐葡萄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以“阳光玫瑰”品种为“主打产品”,海盐葡萄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2022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发展至2万余亩,亩均产值达2万元以上,“海盐葡萄”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海盐葡萄种植户,在这项“甜蜜事业”中,正稳步走出一条“质”富大道。

艳阳高照下,葡萄大棚里热浪滚滚。近日,在沈荡镇白洋村,葡萄种植户曹培春正采摘“妮娜皇后”葡萄。今年,他家的“妮娜皇后”茎条长,串形美,沉甸甸果实从枝叶中探出,格外诱人。“我三年前引进了‘妮娜皇后’葡萄品种,今年是第二年挂果。”曹培春表示,“妮娜皇后”属于新品种,其风味、糖度出挑,与“阳光玫瑰”葡萄相比,效益增加了一倍有余。在曹培春的眼中,它将成为继“阳光玫瑰”品种后,能带来较好收益的又一“爆款”。

寻找新一代爆款,预防现有品种热度下降后趋于“平庸”,是海盐葡萄种植户们多年来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得出的经验。曹培春于2008年开始种植葡萄,当时海盐主栽品种是“夏黑”“醉金香”。如今,最受市场欢迎的则是“阳光玫瑰”。海盐于2012年开始引进种植“阳光玫瑰”,2015年确定其为主推品种。而葡萄品种中的“早期明星”,诸如“夏黑”“巨峰”,热度已渐渐减退,价格维持在每斤7元至8元,被用于弥补“阳光玫瑰”等主推品种上市前的空白期,而有的品种则已被淘汰。

尽管当前葡萄种植户和市场大都选择了“阳光玫瑰”,但是市场大浪淘沙般地优胜劣汰方式,给种植户早早地打好了预防针。近年来,海盐因势利导,积极引进培育新品种,如“妮娜皇后”“浪漫红颜”“黑皇”等。位于通元镇的福泉家庭农场的主人何徐峰告诉记者,自己种植“浪漫红颜”3年,收益不错。“但是,像‘浪漫红颜’‘妮娜皇后’品种,都存在转色困难的问题。”何徐峰表示,新品种在管理方面也比“阳光玫瑰”更难。

何徐峰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也是新品种推广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技术问题。为此,县农科所加强与种植户的联系,通过开展现场会,观摩交流优秀种植户的经验等,共同探索最好的栽培方法。“我在修花期就会格外注意,把尾部的花多修掉一点,留下端部的,这样葡萄串形会更好。”在县农科所的牵线搭桥下,像曹培春这样的示范种植户经常义务为大家传授经验。同时,县农科所设立海盐葡萄精品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场22家,建立葡萄专业合作社6家,葡萄产业发展联盟1个,让种植户们畅通技术经验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共同提升。

除了推广新品种,县农科所还大力发展精品葡萄种植,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产量提升、品质下降问题。在“阳光玫瑰”等品种栽培中引导种植户控制产量、提升品质。去年,海盐提出阳光玫瑰“518”标准,即亩产1800公斤、穗重1.8斤、穗长18厘米、单果粒18克、糖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经过验证,在这个标准下产出的‘阳光玫瑰’,口感更好。一方面满足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大颗粒品相能够卖到更好的价格。”县农科所所长陈哲告诉记者。

但是,这个标准在推行过程中碰到了阻力,主要为控产。种植户们担忧如果控制产量,一旦价格下滑、品质又不够竞争力,“跑量”“跑质”都做不到,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归根到底,是对种植技术没有信心。”陈哲认真分析产生阻力的各种因素,为此,县农科所每年多次举行葡萄种植观摩会,组织农技人员建成“水果帮帮团”,随时下乡为农户排忧解难。考虑到“远水解不了近渴”,还先后实施“阳光玫瑰”葡萄百万效益工程、“海盐葡萄”共富工程,每年选育10户“阳光玫瑰”种植面积约30亩的规模主体为样板,基本覆盖每一个集中种植区,通过技术指导、理论培训、实践操作、考察学习等方式,示范葡萄种植技术。

家住望海街道双桥村的阮美英于2019年开始跟随附近的示范型家庭农场——佳佳乐农场种植“阳光玫瑰”。尽管种植技术比一般品种繁琐,但她坚持向示范型农场“取经”,几年下来,她家里的5亩葡萄田成了致富地,去年净收入超25万元。“因为距离近,随时可以过来,农场主也很慷慨,不藏私,我们周边农户都跟他学。”阮美英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随时指导,佳佳乐农场还定期开展培训,农场主钱国军每晚召开“茶话会”。种植户们自发过来,喝茶,聊天,谈谈种植心得,讨论白天碰到的难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钱国军表示,只有大家一起提升品质,形成抱团发展,葡萄产业才能更好。 “整体名气打出去了,收购商们就会慕名而来。品质有保障了,价格自然就有保障。”

“阳光玫瑰”曾卖出一斤500元的“天价”,成为国内农产品销售“神话”。今年,全国“阳光玫瑰”大量上市,价格“跳水”,佳佳乐农场的“阳光玫瑰”依然卖到了每斤10元以上的批发价,最高达29元。而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包括“阳光玫瑰”在内,许多依靠“跑量”的葡萄价格仅每斤5元左右,堪堪保本。

海盐葡萄“质”提升了,为使保“质”期更长,让优质产业成为种植户闯市场的“底气”,海盐积极打造区域葡萄品牌,“海盐葡萄”品牌应运而生。今年,海盐推出6款外观精美、设计时尚的“海盐葡萄”品牌包装箱,适用于批发、零售、礼品等场合。在嘉兴水果市场拥有多个档口、并在海盐承包土地种植葡萄的康世英对其中一款零售箱格外感兴趣。“去年,我们葡萄线上销售也不错,价格能比批发高三分之一。今年,如果使用更精美的包装箱,那给顾客的印象肯定更好。”康世英说。

对“海盐葡萄”地标产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在高铁上投放“海盐葡萄”广告,积极参与各项葡萄评比,累计获得国家级金奖6项、省级金奖18项……近年来,海盐的扶持方式也逐步升级,帮忙种变成了帮忙卖。“过去,我们致力引进市场热度高、又适宜本地气候环境的葡萄品种,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让规模种植户带头示范。如今,我们整合全产业的资源,重新包装‘海盐葡萄’,加大宣传力度,还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农户打通中高端销售渠道,希望把葡萄产业打造成农业的‘黄金’产业。”陈哲表示。

“以前每亩收入在1.1万元至2万元之间,最近几年在4万元至5万元。像我去年种植了9亩葡萄,总收入40余万元,这个收益对普通农民来说蛮好了。”于城镇八字村村民马雪祥说。马雪祥种植葡萄10余年,让他感受到种植葡萄优势的最近几年,正是“海盐葡萄”品质高速提升、“质”胜市场的几年。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海盐葡萄面积一直稳定在2万亩左右,但产值持续提升,从2.82亿元增长至4.32亿元,增长幅度达53%。其中,“阳光玫瑰”拉动作用明显。

记者手记:一路走来,“海盐葡萄”成功酿造出“甜蜜产业”,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市场。“海盐葡萄”如何长期“保鲜”?多位种植户和农业专家向记者表示,未来的葡萄产业是多品种共存,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致胜,还得“质”胜。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