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建东 通讯员 蔡智祥
本报讯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车辆和行人汇集、交织的关键节点,也是规范通行秩序、强化通行管控,提高通行效率的重要着力点。截至目前,海盐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0万辆,非机动车保有量14万辆,海盐主城区交通流量快速上升,高峰时段交通压力不断增大。近年来,海盐不断加强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对交通信号控制方案进行升级迭代,对路口开展“微改造”“微更新”,释放道路通行能力,均衡路网流量,辖区路网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实施智能信控,“绿波”持续优化升级。“绿波”又称“绿波带”,是指通过合理设计道路上各个路口信号灯配时周期及启动时间差,让按照设定车速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通过路口“刚好”遇到绿灯,实现少停车或不停车的效果,从而提升通行效率。新桥路全长4.46公里,工作日日均车流量高达33万辆,是海盐主城区目前上线运行的车流最密集的双向“绿波通道”,绿波速度45-50km/h,途经15个信控路口,也是海盐城区的交通“主动脉”。家住新桥路附近小区的市民马先生告诉记者,新桥路是他平时出行的必经之路,自新桥路优化升级后,驾车出行速度快了许多。“只要控制好车速,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一路绿灯通行,体验感非常好。”马先生说。
今年以来,海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信号配时中心针对潮汐交通需求、短间距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等情况,探索并形成了“关键路径优先协调”“短间距路口联动控制”“双周期绿波协调”等控制理念,按照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夜间一个路口4套方案(商业区、学校等特殊路段结合潮汐特征配置方案),进一步提升信号灯的智能化程度,确保精准适配。目前,全县共建设绿波路段26条,累计绿波里程超过128公里,其中单点调控148个路口、干道协调控制263个路口。
近日,记者来到百尺路与河滨路交汇处,虽然路口人车较多,但在信号灯的指示下,人车有序通行。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原先百尺路与河滨路交汇处东西向车道同时放行,左转车辆想要过红绿灯非常困难,有时要等好几个信号灯后才能通过路口。路口改为‘单独放行’后,大大提高了路口的通行效率。”
“单独放行”模式,即每次单独放行路口的某一个方向,各方向轮流,用于车流量不均衡,如左转流量偏大且受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左转单独车道的路口。“单独放行”可有效避免左转车流对直行车流的干扰,消除直行左转交叉产生的安全隐患,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此外,海盐公安交警在“单独放行”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路口特点灵活调节,在湖盐线东海大道、勤俭路朝阳路等路口实施路口“搭配放行”模式;在枣园路城西路口等地实施“路口主向二次放行”模式,既保障“绿波”通行效果,又降低直行信号空放现象,最大限度发挥路口的通行潜力。“特殊放行方式主要运用在左转流量偏大且受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左转单独车道的路口,单一方向左转流量偏大的路口以及直行车流量大且常因车辆变道、交通流合流及交织等原因引起通行效率低下,造成绿灯时间损失的路口。”海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周阳说。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县共有14个路口在全时段或部分时段(高峰/平峰时段)采用特殊方式放行。
为了充分释放道路通行能力,海盐还以路口标准化建设为切口,开展“微改造”、实施“微更新”。如在车辆掉头需求较高的嘉盐线李介路口、嘉盐线银燕大道路口、嘉南线滕泾村路口等8个路口采取“左转右置”,改善“路口半径不足”的问题;在43个“左直”冲突以及斑马线人车混行问题突出的路口增设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设置“支路非机动车左转专用相位”,大大缩短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红灯等待时间,同时“机非”分离提升通行安全性。
城市道路日新月异,道路标线、交通设施等点滴提升打通了城市道路的“微循环”。据统计,自今年5月道路优化升级完毕后,海盐平峰行程车速平均提升13.2%,行程时间平均下降23.6%,停车次数平均下降64.2%,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有序的道路通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