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24002556037X/2023-75227 | 成文日期: | 2023-08-11 |
文件编号: | 组配分类: | 其他工作 | |
发布机构: | 海盐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 | 有效性: |
秦山核电“零碳”案例入选南方周末案例集 |
||
|
||
近日,在南方周末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上,秦山核电《探寻零碳未来,开创美好生活》案例成功入选《“碳”路可持续:企业双碳行动(2023)》案例集。 《“碳”路可持续:企业双碳行动(2023)》旨在引导中国企业积极履行绿色发展责任,持续搭建、升级和打造绿色价值链,在内容上更关注减碳模式的系统性、创新性、引领性、可复制性,精选涵盖电力、房地产、服装、食品、制造、新能源等行业的16个典型企业减碳实践案例,从背景介绍、实施举措与成效、经验模式总结等几个方面系统地呈现企业减碳行动路径,以期为企业的碳中和落地提供前瞻性、系统性的实操样板,推动企业实现自身发展与环境生态、社会演化相互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发起于2009年,关注中国企业在CSR层面的问题与进步,旨在通过年度责任盛典,探讨社会和谐构建进程中有责任担当的组织或个人应遵循的道路,倡扬社会责任概念,标榜社会责任精神,树立年度责任标杆。2022年起扩展为“社会责任月”系列活动,新设立ESG发展论坛、中国企业责任与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社会责任议题系列活动。 背景介绍 浙江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秦山核电是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1991年12月15日,在浙江嘉兴海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第七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核电站的国家。历经三十多年发展,秦山核电建成了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被誉为“国之光荣”。 目前,秦山核电已安全运行150堆·年,累计安全发电超7530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7亿吨,植树造林470个西湖景区;近三年共有22台次机组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并列世界第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秦山核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电发展之路,成为展示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和中国核电事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作为浙江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秦山核电充分发挥核能零碳优势,在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核能综合利用,积极建设零碳未来城。2022年7月,《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获浙江省发改委批复,标志着国内首个依托核能综合利用打造的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正式亮相;2022年11月6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零碳未来城亮相进博会,为全球能源供应、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方案”;2023年6月,秦山核电与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海盐县零碳未来城开发建设方案》,并成立由双方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海盐县零碳未来城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在推动零碳未来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举措与成效 01整体思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南方城市集中供热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集中供热所采用的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为主,燃煤供热会造成大量碳氧化物排放,每到供热季来临,空气污染极为严重。在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新形势下,如何既能满足南方居民的取暖需求,又不造成碳排放过量? 相比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核能凭借安全稳定、经济环保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基荷电力,而且还能通过综合利用技术,稳定提供工业生产所需的热、冷、压空、氢等综合能源,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转型中具有突出优势,是破解南方供热瓶颈、实现清洁供热的理想替代能源,发展核能供热也是落实低碳清洁能源战略、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突破口。 目前,秦山核电已全面建成9台机组,累计给华东电网输入了超过753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保障着我国的电力能源需求。秦山核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根本遵循”,即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助力“核电大省”建设、奋力谱写“国之光荣”崭新篇章。特别是,秦山核电充分发挥核电零碳优势,充分发挥作为中国核电“红船”的先发优势和人才、经验、技术、管理优势,积极推进“零碳未来城”建设,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更大贡献。 站在新起点,秦山核电再次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地方政府大力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核能开发综合利用模式,探索一条新的核能发展之路,打造江南核能供热示范区,在建设“零碳未来城”、赋能美好未来生活这条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02具体举措 (1)核能供热。2021年,秦山核电与海盐县政府合作的重要民生保障项目——核能供热示范工程在海盐正式开工建设。在秦山核电、海盐县等多方努力下,总投资约9.4亿元,历时仅一百多天便完成项目的第一阶段建设,可满足海盐三个居民小区及老年公寓的供暖需求,近4000户居民率先用上了核能供热,开创了南方核能供热的先河。作为秦山核电与海盐县政府合作的“为群众办实事”重要民生保障项目,该项目为破解我国南方地区的核能供热难题提供了核能解决方案,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核能工业供热。2022年,秦山核电再出发,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运。这是继2021年浙江海盐核能供热项目一阶段工程建成之后,秦山核电和海盐县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又一创新尝试,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有着重要意义。 (3)同位素生产基地建设。2022年4月,全球首批商用堆碳-14辐照生产靶件在秦山核电三厂2号重水堆机组入堆,开始商用堆生产碳-14同位素,预计2024年开始向市场供货,届时,产量可充分满足国内需求。这不仅标志着着海盐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的同位素产业有了新进展,也意味着秦山核电零碳产业园将加快推动医用同位素国产化研发进程及后续市场推广。2022年10月,秦山核电同位素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6亿元,规划建设五条同位素生产线,包括钴-60、碳-14、碘-131等,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同位素生产基地。 (4)光伏项目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秦山核电有序推进厂区非生产设施建筑物屋顶光伏和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开发,对具备加装光伏发电设施条件的厂区新建非生产设施,进行光伏发电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并适时启动厂区周边海域滩涂光伏项目的开发。截至目前,秦山核电光伏电站系统总体运行状况良好,累计发电超1400万千瓦时。与此同时,在新能源种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秦山核电积极响应浙江省的政策要求,着力开展大型储能示范项目的开发与落地。当前,秦山核电大型储能示范项目已纳入浙江省首批“100万千瓦”储能示范项目。后续,秦山核电光伏项目团队将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建设国内首个“核电+储能”示范工程。 03工作成效 2021年冬季来临时,居住在核电新村的居民们已经通上了核能供热的暖气,坐在温暖舒适的家中,大家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今年的暖气太舒服了”“原来阴面的房间,整个冬天都阴冷冷的,今年也很温暖了”……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暖到了秦山核电人的心里,前期施工的苦和难也都有了意义。预计核能供热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具备150MW(兆瓦)核能供暖能力,目标到2025年,核能供热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基本覆盖海盐县主城区及澉浦镇全域。 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提供24小时热能供应保障,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将对企业的减排降碳、改善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开启企地互惠共赢、零碳发展的新篇章,对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实施浙江“两个先行”有着重要意义。 核能供热示范工程项目是秦山核电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关于开展核能集中供热试点工作要求、落实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的具体措施,也是秦山核电与海盐县合力推进“零碳未来城”建设、利用核电“零碳”优势打造“零碳能源,绿色发展”的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点项目,在不影响机组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将核能从单一发电向多用途开发进行拓展,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角度,能够对核电行业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核能供热只是秦山核电迈出的第一步,围绕秦山核电基地,集团将开展核能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核能“零碳”排放的优势和秦山核电人才的技术优势,打造核能发电、集中供热、供汽制冷等零碳能源平台,吸引先进制造业集群、同位素医药研发及应用、核能制氢、核电教学研等产业。最终打造一个“零碳未来城”,将是秦山核电的下一个目标。 “十四五”期间,秦山核电计划分阶段集中力量先行建设核能供暖项目及核工业数据中心等项目,形成零碳未来城示范带动效应,打响零碳未来城品牌。预计到2035年,核能发电、供热、制氢等综合利用将得以全面发展,形成零碳社区、零碳工业区、零碳产业聚集区、零碳城市等系列零碳示范品牌,海盐县乃至嘉兴市将被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零碳、创新、智慧的新兴城市。 经验总结 01优良传承,抢抓“双碳”发展机遇 秦山核电,是中国核电的起航地;浙江省海盐县,是中国核电发展的摇篮。三十多年来,海盐积累了深厚的核电产业基础,是国内重要的核电关联产业集聚区,仅核电关联企业就超110家,去年,核电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超320亿元。海盐县不仅设立了核电产业服务局,专业服务核电相关产业,还拥有省级特色小镇“核电小镇”。 近年来,随着核能利用技术不断发展,核能应用场景增多,除发电外,核能供热、供汽、制氢等技术逐步得到应用。然而,目前的核电选址往往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区较远,将核电站富余的热水、蒸汽等能源输送到城区往往面临高昂的管网建设成本和较大的管网输配损失。因此,围绕核电站打造综合功能区,在安全范围内布局和配套工业区、生态区以及居住区等,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双碳”目标提出后,秦山核电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海盐县当地经济进一步融合,依托核能优势携手打造零碳未来城。合作是双赢,一方面,海盐县可以发挥地方政府在用地指标、总体规划、配套建设上的主导优势;另一方面,秦山核电能够提供充足的人才和坚实的技术支撑,企地合作,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低碳发展等多个目标。 02综合利用,构建核能发展新模式 核能是我国能源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的重要选项。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相比,核能发电消耗资源少、环境影响小。 零碳未来城,可以解构为零碳、未来和城三个方面的概念内涵。其中,零碳,即以零碳核能为基础,确保生态、绿色以及温室气体的零排放,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绿色产业,且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未来,即高新化、高端化、高质化以及数字化、智慧化,是对产业及城的要求,意为面向未来、引领时代。城,即产业新城,零碳未来城本质上是一座产业新城,承载着区域对赶超发展、创新提升、美好生活的向往。 零碳未来城的核心目标是打造国内首个、国际领先的核能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将具备零碳示范、产城融合、科创引领、企地共建、智慧互联等五大特征,打造零碳能源、低碳产业、零碳生活、未来治理、未来景观等五大场景。 03节能降碳,打造南方核能供热示范 依托核电机组提供冷、暖、热、汽等零碳综合能源,保障企业用户使用零碳能源、居民用户享受零碳便利是零碳未来城的一大建设重点。 在供汽方面,核能的一次能源利用率达79.4%,可有效降低工业生产的碳排放及能耗强度;供暖方面,在运核电机组平均每吨蒸汽可提供约2.5GJ供暖量,剔除供暖损耗后一次能源利用率达85.1%,远高于居民普遍使用的电加热采暖34.7%的一次能源利用率。氢能方面,随着核能制氢工艺进一步成熟,核电机组不仅能为周边工业园区提供综合能源,还能提供清洁稳定的工艺原料,有效促进能耗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向核电周边聚集发展,实现工业生产中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替代。此外,冷、暖、热、汽、氢等综合能源还可广泛应用于公益、公建、农业、商业等多个领域,有力支持零碳未来城的建设。 04拓展核能+,为“健康中国”注入新力量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与人们的健康生活密不可分,在治疗肝癌、前列腺癌等某些特定疾病诊疗领域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全球均主要依靠试验堆生产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同时我国的碳-14同位素供应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应得不到保障,供应的紧缺严重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 秦山核电拥有全国唯一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机组,在同位素生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计划分阶段集中力量先行建设同位素生产基地,主要开展镥-177、锶-89、碳-14等同位素的研发生产,有利于带动辐照加工、核特色医疗、核技术装备制造、核药制备、诊断医疗等同位素应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核技术应用(同位素)的生产、加工、应用基地,积极引进同位素制品、核药等生产企业,重点发展医用同位素的生产和核诊疗应用产业,推动医用同位素的制备和规模化生产等前沿技术研发,打造全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和集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与生产、核医学基础研究、临床与诊疗为一体的核医学中心。 05成果共享,打造全域零碳新空间 依托核能优势带来的零碳成果,将惠及每一位居民,不仅体现在能源供应上,更贯穿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大力推广建筑零碳能源供应,推进绿色装配式建筑施工,优化建筑内资源的循环化利用,打造绿色建筑样板;在零碳未来城内加快“光储充放”多功能一体化新型充换电站应用,根据需求实施加氢站建设,打造绿色交通先行示范区;加快推广碳积分、居民碳账户等碳普惠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加快交通干线路网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向南延伸至零碳未来城规划区域,并依托港区和内河航道资源,更好地提升零碳未来城海河航运联通功能。 零碳未来城计划建设时间为5-15年。在零碳未来城中,居民们将住进高标准建设的绿色建筑,出行将借助零碳智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生活半径进一步延展。而且,有了高水平的保护和高标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措施,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景观日日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