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时间: 2023-06-13 16: 00
  • 信息来源: 县发改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后我县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是我县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重大发展转型期编制的五年规划纲要。科学编制并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意义重大。规划纲要着重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规划指标既体现政府调控职能,也包含预期性和导向性,是指导海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第一节  “十五”成就


“十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争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说明:下列“十五”期间数据均为初步预计数)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58153.8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20.2%,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55.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4329042223元,折5110美元,居全省前列,是“九五”期末的2.8倍,提前两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的目标(2003年人均GDP366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1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33倍和3.1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617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9倍。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50位,2004年名列第30位。

产业素质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县已形成16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工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初步形成了以机械(标准件)、电子、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新型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结构,标准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特色产品在国内有较强竞争优势,实现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服务业发展加快,预计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30.1亿元。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2005年全县进出口总额6.36.38亿美元,其中出口5.17亿美元,是“九五”期末的5.96.1倍。“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62.05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8.37.5倍,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展,引进了一批一产和三产项目。

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开展顺利,全县基本建成示范村6个、整治村5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初步形成,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84.6%。新农村建设、城乡教育事业、城乡卫生事业等各项城乡一体化措施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完成标准海塘、城市防洪和南部抗旱工程建设,实施黄沙坞治江围垦和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建成全县骨干公路框架,乍嘉苏高速公路海盐段、盐嘉公路拓宽改道、盐湖公路拓宽改道、东西大道南半幅、南王公路通元至南北湖段、海王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杭浦高速和跨海大桥接线工程动工建设。农村危桥得到改建,“康庄工程”全面推进。完成新桥路、勤俭路、城北东路、环城南路、百尺南路等一批县城骨干道路改造建设,城乡污水管网、城市燃气工程相继实施,县地面水厂二期建成投产。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体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文化先进县。教育事业进步明显,2005年全县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3.2%,高考上线率96.396.25%,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县。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县科技创业园交付使用,县智能仪器仪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创建计划。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成功抗击“非典”袭击,有效控制麻疹、霍乱疫情,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农民参保率保持在90%以上;稳步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县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95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进入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国防动员稳步推进,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县。“十五”期间,海盐县高级中学、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县民兵训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42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1.93倍和1.821.83倍,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1:1,城乡差距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城乡发展较为和谐。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有序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展生态县建设,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1.78 %,人均公共绿地 8.83 平方米,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2005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土地、水等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任务艰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约束加剧;产业基础仍较薄弱,工业特色不鲜明,服务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缓慢,工业功能区建设迟滞;中心城镇带动功能不强,建制镇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格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大、转业困难多。这些问题必须在“十一五”时期着力解决。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较为有利,是海盐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上看,世界政治环境总体仍将保持稳定,全球经济在复苏后将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转移重点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发利用要求和水平将大为提高,这为海盐吸纳国际先进要素,提升现有产业素质和培育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走科学发展道路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将从企业领域转向财税、金融、外贸、社会保障和政府自身等领域,开放型经济将由规模扩张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和谐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解决社会分配差距和基本民生等问题,这为海盐加快发展、走在前列营造了良好环境。

从长三角区域看,在核心城市上海的带动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交通、旅游、人才、市场等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尤其是国家正在组织编制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将促进地区合作更加紧密、地区分工更加高效,这为海盐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化平台,提升县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广阔前景。

从海盐自身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杭州湾跨海大桥、绍嘉高速、沪杭轨道交通、杭浦高速公路等的规划建设,将拉近海盐与沪杭苏甬等长三角大都市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海盐承接大都市经济辐射,发展与大都市配套的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浙江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杭平申线、嘉于硖线等内河航道升级改造,将带动嘉兴港及海盐港区等沿海港口开发,有利于海盐发展新型建材、造纸等临港工业,有利于加快建设以海河联运为特色的区域性大宗商品的仓储、中转、加工和贸易基地。嘉兴网络化大城市和滨海新城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市域城市分工协作,推动发展重心转向滨海地区,有利于海盐加快推进大桥新区开发,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比较丰富的滩涂资源、相对充足的电力供应、适度超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利于海盐构筑优良的投资环境,利用国内外资本加快发展;秦山核电的扩容建设,有利于海盐做大经济总量,提升海盐在长三角县域经济群中的地位。

“十一五”是海盐进入蓄势待发、进而加速崛起的发展新时期,是加速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接轨国际的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握变化,积极有为,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富民强县总体目标,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实施工业强县、滨海开发、开放带动、科教兴县、统筹发展五大战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人文海盐,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强县、杭州湾北岸的滨海新城、上海南翼的度假胜地、江南水乡的和谐福地,力争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海盐“十一五”的战略定位是: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人均生产总值位于长三角前列,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投资环境优良,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外资对县域经济的嫁接提升作用显著,成为长三角开放型经济的新兴地;产业结构合理,层次提升,比较优势突出,若干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三次产业比例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杭州湾北岸的滨海新城。综合交通网络健全,集疏功能完备,海河联运发达,成为沪杭苏甬的重要交通节点、物流重地;港口对全县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临港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滨海产业带成为全县的重要功能区;现代化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功能完善,滨海风貌彰显,人居环境优越。 

上海南翼的度假胜地: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旅游景点布局合理,度假设施完善,休闲产品丰富,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旅游产业地位突出,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作用增强。滨海观光、生态度假、工业旅游、乡村(农家乐)旅游全面发展。 

江南水乡的和谐福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事业发展均衡,城乡实现共同繁荣;基层民主健全,法制建设加强,就业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有力;文化事业繁荣,人文特色凸显,社会管理有序;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充满活力。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合力兴工氛围,强化产业集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质量振兴工程,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特色块状经济提升发展。

滨海开发战略。进一步突出滨海地区在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发挥“桥港河、山海湖”联动优势,加快建设大桥新区、南北湖等重点区块,有序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全面推进滨海地区的开发建设,逐步建成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开放带动战略。突出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交通、科技、人才等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全面对接,充分吸纳上海等大都市产业、技术辐射,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休闲度假旅游、现代物流和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逐渐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借助长三角国际化平台,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

科教兴县战略。推进科技强县建设,重视科技政策落实,形成科技创新合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强县力度,缓解人才结构矛盾,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

统筹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土地、人口、产业、环境等全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有序安排,通过实施城乡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统一安排,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更加优美的基础上。


第三节  指导方针


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树立争先意识,抓住历史机遇,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力争加速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握交通区位条件根本性变化和沿海港口开发等历史机遇,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核心,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开放和谐的投资创业环境。把科技创新作为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强与上海等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合作,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使人力资本、知识技术成为推动海盐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要素和基础设施为保障。优先推动对外联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土地、能源等重要要素保障工程建设。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广泛引导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项目,加快推进大桥新区基础设施、河道港口、重要道路桥梁、滩涂围垦建设,形成高效基础设施网络,为海盐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提供坚实支持。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打造“平安海盐”,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经济持续繁荣共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海盐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发展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在增长方式转变和整体素质提高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位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到2010年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7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55亿元,年均增长13%;出口总额达到 10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亿美元。

——社会发展更加全面,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建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健身体系。力争到2010年,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实现社会基本保险全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化水平达到54%。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初步完成生态县创建任务,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到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公共服务更加高效,社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场制度环境明显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国防动员综合力量扎实巩固。力争到2010年,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实现集中供养。


第三章  融入长三角,构筑空间开发新格局


加快接轨沪、杭、苏、甬等大都市,推进交通设施、产业发展、科技人才与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融入嘉兴网络化大都市,努力完善城市功能,着力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结构。


第一节  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发展


加速交通设施全面对接。积极配合杭浦高速、绍嘉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建设,重点推进海盐大道(海盐—嘉兴)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嘉兴、绍兴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陆上高速交通网络。加快杭平申线、嘉于硖线、官堂支线、秦溪线的改造,推进海盐港区建设,创造条件开通海盐港至上海、宁波等出海航线,加快融入长三角国际航运系统。大力整合提升县域公路网络和内河航道网络,注重与对外集疏运体系相互衔接,着力形成水、陆等综合运输网络,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体系。

加强产业发展全面对接。充分发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接轨上海发展海盐。先进制造业要针对上海商务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产业链的垂直分工为主体,有选择地承接上海的产业或产品转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跨地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成为上海重要的制造业配套协作基地;积极与上海技术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技术成果在海盐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孵化器企业进驻,成为上海科技成果重要的转化基地;引进上海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海盐制造业水平。现代服务业要大力支持上海的金融、现代物流、国际商务、中介服务等机构在海盐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海盐的技术、管理、信息等服务机构与上海同类机构开展合作,推动海盐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旅游业要推进双边旅游合作,加大旅游推介力度,将南北湖等重点风景名胜区纳入长三角旅游网络,成为上海南翼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农业要加强与上海等大中城市主要农产品市场和大型连锁超市的合作,共建生产基地,成为上海等大中城市农产品重要的供应基地。

加快人才全面对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长三角城市群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和毕业实习基地,采取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定期人才交流、选派人员进修学习、专家智力服务、优秀党政干部挂职锻炼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和智力,重点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和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


第二节  构筑高效空间发展结构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施沿海带动、层次开发、功能互补的区域开发策略,着力构建“一带三组团”的空间发展结构,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整合。

重点构建“一带”。在杭浦高速公路与海岸线之间,以大桥新区为龙头,西塘桥镇和武原镇为两翼,延伸、带动秦山镇、澉浦镇、于城镇发展,构建滨海产业带。依托海河联运和滨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特色制造业,加快培育港口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海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和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的主平台。

整合发展“三组团”。结合百步、沈荡、通元三镇相对发达的产业基础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整合分散的农村工业区块,形成百步、沈荡、通元三个工业组团。加快推动产业集聚,配套治理工业污染,构筑县域内陆产业发展支点,强化与滨海产业带联动发展。百步组团要加强与海宁和杭州湾绍嘉通道一线产业的合作,建成以纺织、小家电为特色的产业区。沈荡组团重点发展以汽配为特色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型建材。通元组团主要发展高档服装和灯饰。


第四章  强化创新提升,打造杭州湾产业新高地


抓住长三角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大企业投资热点地区的有利机遇,依托沪杭苏甬交通中心的区位优势,土地、电力等相对充裕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以大桥新区为重点,加强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合作,加快集聚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构筑特色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互促共进、联动发展的集约化产业体系,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努力壮大特色先进制造业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内外科技、人才资源,提升特色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交通中心和现代物流,大力引进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制造业,着力构建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五年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270亿元,年均增长15%。

中国标准件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若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在上海等科技资源密集城市异地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在工艺设备、研发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海盐标准件工业城,进一步发挥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作用,在产品标准制订上抢占国内制高点,形成全国重要的标准件特色产业基地。

华东地区中高档包装纸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港口物流优势,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项目,适度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加强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拓展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形成华东地区以牛皮纸为特色的包装纸产业基地。

长三角新型建材基地。抓住长三角城市群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和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依托交通中心的区位优势和海河联运的成本优势,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建材企业,整合新型干法水泥及制品产业,重点推进环保、无污染“绿色建材”发展,建成长三角重要的新型建材制造业基地。

浙江省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以电能测量仪器仪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为发展重点,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过渡。推动骨干企业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业园孵化功能,加大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创业,大力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化纤、丝绸、服装、饲料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加强与上海等城市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加快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力争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突破。


第二节  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


以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特色先进制造业提升。围绕第三产业增加值翻番的总体目标要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两大提升;重点培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流通与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实施旅游、物流、商贸、人居、职教、信息、文体、公共服务等八大类重大三产项目(工程),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支撑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就业功能。力争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

旅游业。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杭浦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条件,突出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重点开拓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旅游市场,以滨海岸线为纽带,自南向北整合南北湖风景区、秦山核电工业旅游区、白塔山海岛生态旅游区、武原镇文化商贸旅游区、杭州湾跨海大桥旅游区等五大旅游景区,打造“五区一线”的杭州湾北岸滨海黄金旅游带。南北湖风景区立足滨海山水特色,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议旅游,高起点规划与建设一批高档休闲度假设施。白塔山海岛生态旅游区在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加强住宿、娱乐、餐饮、交通、购物等行业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效益。

现代物流业。充分依托交通中心、内河航运和沿海岸线优势,加快港口开发,强化与洋山港、宁波港的配套协作,进一步增加海运航线。提升杭平申线、嘉于硖线等内河航道等级和网络水平,启动城北水陆中转码头二期建设,合理布局场站枢纽,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大力开展海河、公水联运,着力形成以海运为龙头,内河航运为支撑,公路运输为依托的现代化、立体化运输网络体系。以大桥新区物流基地建设为核心,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港口开发和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大规模投资,带动本地传统物流企业的升级改造,培育一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装备先进、服务范围广泛的现代物流企业。

商贸服务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进一步提高武原镇商贸服务功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进驻开设大型综合百货商场,培育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商贸业态;大力推动农村地区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销售网络建设,构建高效安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加强规划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好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比例,在围垦区等区块适度开发高档住宅与度假房产,建立适应多元化住房消费需求的供应体系。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努力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和面向市场的物业管理规模企业,建设一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住宅建设和物业管理示范小区,打造“滨海人居”城市住宅品牌,实现住宅建设的全面小康。

信息服务业。以强化行业管理与协调、完善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为重点,全面建设“数字海盐”。适应我县打造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与融合,形成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良性发展局面;力争到2010年成为浙江省信息化强县,信息服务业达到国内县级先进水平。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加强金融服务业、职业教育、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紧扣海盐产业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居民生活、降低交易成本为宗旨,加强政策引导,加强设施投入,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行业形象。 

巩固拓展公共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既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与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又要兼顾公共服务业的公益性与社会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全力推进交通、文化、科技、卫生和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步伐。


第三节  大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充分利用海盐种、养多宜性资源优势和毗邻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瓜类、干鲜果、茶叶、蚕茧、优质米、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芦荟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出口农产品集聚区、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集聚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若干农产品名牌产品,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一批农工贸、种养加一体化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中心、种子种苗中心,加强资源节约、绿色安全和加工增值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


第四节  着力拉长“核电经济”产业链


深入实施“支持核电、依托核电、发展海盐”的方针,充分发挥秦山核电系统的人才、科技和品牌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提高海盐制造业的产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积极为核电工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加快核电产业链的形成;抓住核电扩容建设的重要机遇,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围绕核电职工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快旅游休闲、现代商贸、高档房产等服务业发展,力求在依托核电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有所突破。充分利用核电系统对外联系广、接触层次高的优势,努力拓宽海盐的对外关系,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牵线搭桥。积极鼓励核电系统科技人员利用智力资源支持地方产业发展,把核电系统的人才优势嫁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来。


第五章  加快滨海开发,构建滨海城市


发挥滨海地区“桥港河、山海湖”联动优势,加快港口建设,全面推进滨海地区开发,构建滨海城市。


第一节  构建滨海城市


依托城市水系和滨海生态空间,实施“东移西拓、南控北进”的空间发展导向,构筑“一城两区”的滨海城市结构。

武原城区作为主城区发展,实施“退二进三”战略,限制或转移造纸、化纤、纺织等产业,规划期内将其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滨海旅游、城市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及娱乐、旅游接待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商贸文化观光旅游区。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特色街区,将本区建设成为杭州湾北岸的最佳滨海旅游城市。

大桥新区作为产业基地发展,以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吸纳老城区制造业转移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主要发展现代物流、高档纸制品、新型建材、通用机械、精密仪器等。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外国政府或民间组织参与大桥新区开发,组建股份制投资公司,采用BT或BOT等方式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大桥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率先建立国际化的园区开发运作机制,把大桥新区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基础设施全、国际化程度高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开发区。

不断完善城市道路、公交、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园林绿化、环卫、城市防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行政管理、商业金融、教育科研、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和档次,把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和提高城市整体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节  推进滨海旅游


以滨海岸线为纽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南北湖、白塔山、秦山核电、武原文化商贸区、跨海大桥等旅游景点,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黄金线。

推进南北湖风景区的综合开发,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议旅游,实施景区综合开发建设,形成以休闲、度假、商住和观光农业为主的滨海新景区。

加快白塔山海岛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成以岛屿风光、鸟岛探奇、白塔胜迹、海上运动为特色的海上生态旅游景区。

依托核电、大桥的“第一”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形成特色高端旅游产品。


第三节  加快港口建设


依据岸线自然条件、产业和城市发展要求,科学规划岸线资源,合理划分港口、生活、旅游等功能区域,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加强滨海生活休闲、旅游岸线建设,集中体现滨海城市风貌。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结合嘉兴港总体规划,编制港区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港口码头的功能定位。武原镇至大桥新区海岸线,可建造万吨级海运码头,以公用码头为主,货主码头为辅,建设集装箱配套码头,积极发展港口仓储业、物流业和临港加工业。秦山至武原岸线,宜建造千吨级散货海运码头,实施“打通何家桥和宋塘桥航道,开挖白洋河港池”工程,建设面向杭嘉湖,辐射长三角的“白洋河海河联运枢纽”,发挥区域性货物分流中转港作用。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根据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内的城镇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农村居民点建设。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城市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形成合理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信息、培训、劳动保障等就业服务,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完善土地征用“区片综合价”制度,规范征用程序,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强化现代工商产业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工商企业资本投资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第二节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力度。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明晰产权为重点,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社会化服务产业、资本经营等途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建设农村新社区。进一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村庄布局调整规划,引导农民居住社区化。进一步实施乡村康庄道路、河道整治、农民饮用水等工程,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通村公路、广播电视、饮水、改厕、垃圾处理、节水灌溉以及教育、文化、医疗服务等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态、生活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和生态镇创建工作,强化工业和居住功能区建设,提高小城镇集聚程度和建设水平。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实施农民转业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全面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对农业专业户、农业企业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培育一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支撑


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网络、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防灾等为重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综合交通设施


加快实施干线畅通工程和乡村康庄工程,形成一、二级公路通达全县各乡镇,通村公路全面达到等级化、标准化和路面高级化,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县客运站点体系和一、二级城乡公交网络,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

改造现有航道和建设内河港口,形成以若干内河干线航道为主的内河航道网和以地区中心港为中心的内河港口群,促进综合运输网逐步完善。


第二节  给排水设施


统筹考虑全县水源工程、取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输配水管网和排水排污设施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中心片区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海盐第二水厂一期、海盐西片水厂一期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县城水厂与镇水网联网步伐,逐步关停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形成以县城水厂为主的供水体系。进一步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在主要城镇、工业功能区强化污水接管、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等工程措施,逐步减少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入河网或入海。加强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化处理。


第三节  能源保障设施


加强电网建设。完成220 KV白塔变一、二期和海塘变二期工程建设,新增220 KV变电容量54万KVA;完成110 KV君堂变、石泉变、于城变、新兴变、万兴变、大港变等工程建设,新增110 KV变电容量62.4万KVA;新建10KV配电线路600公里,新增配变电容量12.2万KVA;改造低压线路950公里。结合“西气东输”实施城乡燃气一体化建设工程,形成洁净、高效的供气网络体系,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城管道建设工作。积极推动企业集中供热网络建设,支持热电联产。


第四节  信息网络设施


加快“数字海盐”建设,高标准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重点建设主干光缆传输网和主要城镇宽带城域网,实施数字电视、3G网络和通信“三网融合”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联接国内外、高效便捷的信息网络平台,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宽带公众信息传输网络。依托互联网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政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和网络,为广大群众获取信息提供公共服务。以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主,建成覆盖全县的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建立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依托网络系统开展农民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建立全县地理信息系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第五节  防灾减灾设施


加强内河整治、沿海过堤设施和防洪工程等建设,提高全县城乡防洪、防潮、治涝和抗旱能力。建立与完善区域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防汛现代化信息指挥系统,提高对台风暴潮、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人防、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海盐县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加快消防和抢险救援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应急救援系统,提高对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八章  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县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综合措施缓解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求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区域资源和环境支撑,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节约利用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指标”以及行业定额、科技含量等因素制订项目投资标准,实行限量供地,推进工业用地逐步走向市场化;通过存量土地挖潜、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等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围垦造地力度,重点实施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海盐港区滩涂围垦工程,不断拓展用地空间。强化规划引导,加强土地用途监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节约利用水资源。实施地下水禁采保护和取水许可制度,积极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在园林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和洗车等行业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积极推行建筑节水工艺与生活节水器具。深化水价改革,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

节约利用能源。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合理控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建设力度,优化能源结构。

节约利用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延长材料寿命,使用再生材料,推广替代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大力节约包装材料,做好回收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服务。引导企业逐步建立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加强对高能耗、高排污企业的生产监管,鼓励骨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选择一批上规模的宾馆酒店、商场等进行循环型绿色服务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创建生态工业区。加大工业功能区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对废水、废气进行分行业集中整治,提高中水回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区内集中供热、制冷和热电联产等,降低能源消耗。以产业生态链合作为重点,开展产业与产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促进企业在生产资源、产品生态设计、废物交换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协作。

建设循环型社区和生态村庄。推进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废纸、废家电、废旧轮胎、废电池回收处理示范试点,推广可回收再生利用包装材料的使用。加强垃圾卫生填埋场标准化建设,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推进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建设环境和谐的生态型村庄,鼓励薄膜回收和有机垃圾资源化,推广有机肥、可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着力整治生态环境。加快实施河道整治,提高水系循环能力,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到2010年,水环境质量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推动沈荡、百步、通元等镇工业适度集中发展,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保护中西部平原水网和饮用水源区域的生态环境,确保饮水安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利用土肥资源,有效控制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和农村白色污染。控制城市噪声和废气排放,完善城镇与村庄固体废弃物回收体系与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提高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

积极建设生态系统。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继续实施农田林网化,全面提高公路、标准海塘、河道绿地率。构建以南排出海河、盐平塘市河段、环城河等为主的滨河绿化带。继续保护和建设南北湖省级风景区、白塔山海岛生态旅游区。积极探索实施水源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

努力营造优美生态景观。将自然水系、海滨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构筑具有江南水乡风貌和滨海特色的城市濒水景观带,突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共生。在老城区、大桥新区的河岸两侧以及东西大道两侧建成一定纵深的绿化带。在城市各组团、城镇与工业功能区之间,利用水体、岸线、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优化建成区公共绿地布局。


第九章  加快文化建设,打造“人文海盐”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与运行机制,力争把海盐建成市民素质优良,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特色鲜明,教科文卫体主要发展指标在全省领先的文化强县。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先进文化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培育海盐人文精神,团结凝聚全县人民力量。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礼仪、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镇、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文明示范县城的“五大联创”工程,不断巩固提高创建水平。着力增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县、镇及行政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的区域布局,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实施绮园文化区、市民活动中心、核电科技馆、档案馆、张元济图书馆扩建等建设项目。加强社区配套文体设施建设,兴建和完善健身场所、老年活动室、宣传栏、艺术栏等。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851工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完成海盐广电中心二期工程。巩固和发展“村村通广播电视”成果,提高农村广播通响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步伐,争取到“十一五”末实现我县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变。

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精心打造“南北湖旅游节”、“农民文化体育节”等活动品牌,进一步增添全县的文化亮点。鼓励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形成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精品,力争在全省和全国重要奖项中获奖。抓好基层文化建设,重点扶持特色文化镇的建设,发展壮大基层文艺团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企业。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坚持文化产业扩张与产业升级并重,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智力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档次。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遗存保护。依托海盐丰富的遗产资源,构建多层次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体系,重点加强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完成冯氏老宅和镇海塔修复工程。制定和实施民间艺术保护规划,逐步健全民间艺术保护制度,深入挖掘整理“海盐腔”和“骚子艺术”内涵,努力打响“三毛”品牌,争创中国滚灯之乡。


第二节  健全现代教育体系


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在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十五年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加强国防意识,完善国防教育体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中小学的迁扩建,完成武原中学迁建。到“十一五”期末,建成适应城市化进程需要的县城中小学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所有学校教育装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并实现信息网络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和县职成教中心合作举办与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新型中等职业教育,完成县职成教中心扩建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

构建终身教育网络。以县职成教中心为核心,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发展电大和高等自学考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各镇要以中小学建设、布局调整为契机,依托原有中小学校园发展成人教育,提高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达标等级,进一步开展各类农村、农业、农民培训和农村社区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为主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扶持农村和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第三节  构筑人才支撑体系


进一步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重点组织实施党政人才队伍培训工程、企业家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工程等五大培训工程,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

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急需特殊人才,实施柔性流动政策;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国内外“大院名校”来我县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加快人才公寓建设,积极安排引进人才入住。

创新人才机制。建立以“人才测评”为主要手段的科学公正和社会化相结合的人才测评体系,进一步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人事关系、就业促进、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争议仲裁等内容的政策体系,促进人才竞争公开、合理、有序。


第四节  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突出抓好科技创业园和智能仪器仪表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行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培育。进一步完善县科技创业园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努力办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人才创业摇篮。依托标准件等特色块状经济,逐步建立若干集技术开发、技术支持、成果推广、信息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经济实体,共同投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经常性组织开展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对接活动,每年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学研结合的项目。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设立专项科技基金,对重点行业或重大技术领域攻关给予扶持。


第五节  完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网络,加快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作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职能定位,社区卫生主要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转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要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推动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现代化,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推进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元化、适度开放的医疗卫生格局。加大卫生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种非法行医和药品营销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六节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认真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体育设施,实施县体育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健全体育竞赛市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使体育竞赛与经济、文化艺术相融合。到2010年,体育人口达到全县总人口的40%以上,全县中小学全面施行《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学生达到合格以上标准98%以上。


第十章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活力


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接轨国际规则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环境。


第一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切实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从以经济管理为主向经济社会全面管理转变,努力提高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四大基本职能的能力和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增强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政府投资决策的约束机制和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领域的倾斜。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大公共产品的投入、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社会公益事业经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综合运用基本社会保障、扶贫救助等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完善市场制度环境


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按照依法行政和加入WTO承诺的要求,规范价格管理、纠纷仲裁、社会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实行同等待遇,在技术、管理、培训方面提供必要帮助。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在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对部门、单位和个人信用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储存,建立覆盖广泛的信用信息库。逐步实行信用信息的社会化运用,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运用合理评估方法,强化个人信用制约,创造自觉维护个人信用氛围,打造“信用海盐”。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切实承担政府对企业的部分管理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社会中介组织自律、行业协会监管、政府监督指导三个层次的监管机制,规范中介组织行为。


第三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切实推进政府管理社会模式创新。改变政府单独管理社会方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管理。整合社会管理行政资源,归并同类行政资源,适当进行机构职能调整。

有序推进社会中间组织建设。积极培育行业协会、慈善团体、市场中介等社会中间组织,完善治理结构,加强能力建设和自律建设,提高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建立政府对社会中间组织的资助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出台优惠政策,推动社会中间组织发展。健全社会中间组织的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监督与评估机制,对社会中间组织进行有效激励和监督。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对村民自治各项功能整合,健全农村自治组织体系,发挥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作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的卫生、治安、文化等服务功能。


第四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大力提高利用内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积极拓展港口开发、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合作,精心编制项目库。瞄准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重点推出一批效益显著、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注重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引导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技术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建技术开发中心,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通过二次开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扩大出口相结合,不断推进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壮大外贸出口队伍,着力培育和扶持若干具有国际营销网络、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外贸企业,大力推广产品技术标准。加大对企业应对国际上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企业社会责任、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确保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加快“走出去”步伐。重点鼓励和支持标准件等行业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中心、营销网点和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深入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新型建材、造纸等行业的骨干企业在周边地区或国外建立战略资源开发和供应基地,提升持久竞争能力。


第十一章  建设“平安海盐”,构建和谐社会


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以建设“平安海盐”为抓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完善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建立健全公开、监督、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政治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实施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尤其加强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和非公企业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向依法规范、依法管理和依法运行转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第二节  切实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建立有效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尽快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社会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能力,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健全预警和应急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避免、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生产安全保障,降低交通运输、工矿企业、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

建立有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和群防群治力量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重点打击严重暴力、黑恶势力、毒品犯罪,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保障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增强公众社会安全感。


第三节  努力扩大就业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有针对性地向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弱势群体实行免费培训,积极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开发旅游、社区服务、文化等劳动力吸纳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总量。不断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体系,完善帮助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鼓励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再就业,支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进一步推进海盐县劳动力市场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县、镇、社区三级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更好发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保险扩面与保面并举,继续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建立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一五”期末,企业职工做到应保尽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规范完善被征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人员的合法权益。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徼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自觉性和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完善保险基金管理。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农民互助、社会参与方式,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视、关心残疾人,加大对残疾人事业投入;解决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完善廉租房制度,为城镇低保且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房,对已租住公房的低保困难家庭予以租金优惠。建立外来劳务人员保障制度,保证外来劳务人员按时足额获取合法收入。扩大教育资源为外来劳务人员子女服务的范围。


第五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上,调控人口总量、提升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为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重点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力度,将其优先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依法严厉打击选择出生性别的违法活动。全面推行免费婚前检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优生优育等工程,建立健全人口管理信息和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信息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收集、报告、分析、发布系统,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政府对老龄事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老年活动中心、公共福利院、老年康复院等社会化养老机构。 


第十二章  强化实施保障,提高规划效力


突出地位。“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审批(核准)项目的基本依据,在各类规划中居于统领地位。要进一步强化空间规划功能,明确专项规划定位,完善规划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整合规划资源,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衔接,使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各专项规划得到实施。

强化实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纲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关心和积极参与海盐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政府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配套实施重点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城市化政策、地区经济政策等各项措施,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向,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监督。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分析,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使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不可预见因素,造成实际经济社会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应及时提出调整规划目标的建议,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全县人民动员起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海盐县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  释

1、数字电视:是指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息转化成二进制的数字信息,然后进行处理,经过机顶盒接收、解码、转换成AV信号,通过现有的有线网络传输到每家每户。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它可以接收更多的电视节目和其他数字化信息,其图像质量可达到DVD的质量水平,声音质量也非常高。

2、3G:指第三代数字通信(3rd Generation),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2G),其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农村文化“851”工程:“8”即八个镇全部达到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5”即每个村建一个室内活动室、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室外文体活动场所、一个广播室、一个文体活动团队;“1”即建成一个特色文化镇,每个镇建成一个以上特色文化村。

4、BOT:BOT项目融资是指私营机构参与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并与政府机构形成一种“伙伴”关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分配该项目的资源、风险和利益的融资方式。

5、BT:BT模式也称为回购模式,即政府把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任务交给社会资本,在社会资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再由政府出资分期付款和利用补偿措施等方式完成对基础设施的收购。对于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环节均可按照BT(建设—移交)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建设,政府通过补偿机制和回购方式,回报投资者。


附表一

海盐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预 计实绩

2010年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与

结构优化

1

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158153.82

290-

13

2

三次产业结构

7.5﹕69.8﹕22.7

6∶66∶28

3

人均GDP

美元

5110

7000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

亿元

4849.98

五年累计

350亿元

13

5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01

8

10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2.230.1

6055

7

出口总额

亿美元

5.17

10

515

8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6

五年累计

4亿美元

社会发展与

人民生活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017

25250

7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8542

11980

7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7

4.5

12

新增就业岗位

4501

五年累计

2万个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

-0.9

2

14

城市化水平

47.95

54

资源利用与

环境保护

15

万元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

0.85

0.72

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0

100

17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大于二级标准天数/年)

320

330

18

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90

95以上



附表二

海盐县“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投资额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合 计(93)项



6024137

4187350

农林水利设施(5项)



173100

160400

(一)

水利类(5项)



173100

160400

1

海盐县港区围垦工程

新建

围垦面积1.2万亩

77900

77900

2

海盐县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

续建

围垦面积2.25万亩

35000

29300

3

海盐县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工程

新建

铺设供水管网250公里

30000

30000

4

海盐县第二水厂一期

新建

日供水26万吨,一期日供水14万吨

18200

18200

5

海盐县河道整治工程

续建

五年疏浚河道500公里,河道两岸绿化、部分护岸建设

12000

5000

能源设施(13项)



3727000

2087000

(一)

电网(9项)



3535000

1935000

1

秦山核电厂一期扩建项目

新建

2*100万千瓦

2000000

600000

2

秦山核电二期扩建项目

新建

2*65万千瓦

1500000

1300000

3

220KV白塔输变电工程

新建

2*18万千瓦

14000

14000

4

110kV石泉输变电工程

新建

本期1×5万kVA主变,110kV进线2×7km,10kV配套出线50km

3600

3600

5

110kV海盐变全所改造工程

新建

三圈变改造为双圈变,综合自动化改造

2500

25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6

110kV于城输变电工程

新建

本期1×5万kVA主变,110kV进线2回,10kV配套出线50km

3200

3200

7

110kV新兴输变电工程

新建

本期1×5万kVA主变,110kV进线2×8km,10kV配套出线50km

3800

3800

8

110kV万兴输变电工程

新建

本期1×5万kVA主变,110kV进线2×9km,10kV配套出线50km

4100

4100

9

110kV大港输变电工程

新建

本期1×5万kVA主变,110kV进线2×8km,10kV配套出线50km

3800

3800

(二)

其他(4项)



192000

152000

1

浙江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自备热电厂扩建

续建

108MW热电联产

140000

100000

2

海盐武原热电厂及武原镇集中供热系统

新建

30MW热电联产及供气管网建设

30000

30000

3

海盐长山河热电厂

新建

12MW热电联产

12000

12000

4

海盐县天然气利用工程

新建

门站、主管网建设

10000

10000

交通设施(14项)



398200

298200

(一)

公路(3项)



119500

119500

1

海盐大道

新建

四车道一级公路,县内27.1公里

92000

92000

2

海盐县秦山大道改建工程

新建

改建和拓宽共15公里

15000

15000

3

通村达组道路建设

新建

建设连村到组公路及桥梁

12500

12500

(二)

港口码头(6项)



94500

84500

1

海盐林龙港务有限公司海运码头工程

续建

5000吨级泊位5个

25000

200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2

海盐港区散杂货一期码头

新建

1.5万吨级泊位1个

20000

20000

3

海盐港区散杂货二期码头

新建

1.5万吨级泊位2个

20000

20000

4

秦山港务有限公司海运码头

续建

5000吨级泊位4个

25000

20000

5

海盐城北水陆中转港区(散杂)

新建

300吨级泊位5个,500吨级泊位3个

3500

3500

6

海盐县旅游观光码头

新建

200吨旅游观光客运码头2个

1000

1000

(三)

内河航道(4项)



178200

88200

1

白洋河海河联运互通枢纽

新建

六级航道,通航里程20公里及码头桥梁工程

120000

30000

2

大桥新区西场线航道

新建

五级航道5公里及桥梁

15000

15000

3

嘉于硖线

新建

四级航道,22.48公里

19700

19700

4

杭平申线

新建

四级航道,32.41公里

23500

23500

(四)

其它(1项)



6000

6000

1

海盐客运中心

新建

按1万人/日客流量设计

6000

6000

社会发展设施(24项)



337960

332960

(一)

教育类(4项)



33000

31000

1

海盐县职业中学迁建项目

新建

60个班,总建筑面积61224平方米

13000

13000

2

海盐雷威文武学校

新建

年招生78个班

8000

8000

3

海盐县武原中学迁建项目

续建

48个班,容纳学生2400人

6000

40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4

新建海盐第二高级中学

新建

30个班,容纳学生1500人

6000

6000

(二)

文化体育类(3项)



34000

34000

1

海盐县市民活动中心

新建

包括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核电科普宣传馆,海盐腔艺术馆,退休干部活动中心等项目

20000

20000

2

海盐文化中心

新建

丙级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及各类会议室

8000

8000

3

体育中心二期

新建

新建游泳馆、体校、培训中心等

6000

6000

(三)

卫生类(3项)



22150

22150

1

海盐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

新建

近期600床

19000

19000

2

海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迁建工程

新建

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2500

2500

3

海盐县妇保院住院楼工程

续建

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650

650

(四)

其他(14项)



248810

245810

1

大桥新区安置房工程

新建

总建筑面积287000平方米

41300

41300

2

易地迁建殡仪馆项目

新建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2000

2000

3

海风苑安置房工程

新建

总建筑面积109725平方米

18650

18650

4

海景苑安置房工程

新建

总建筑面积87190平方米

13950

13950

5

东曲景苑安置房工程

新建

总建筑面积58900平方米

9840

9840

6

海盐县委党校迁建工程

新建

建筑面积12100平方米

3500

35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7

海盐县人才公寓

新建

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4000

1000

8

海盐广电中心二期工程

新建

发射塔及技术用房

1520

1520

9

海盐县人民法院迁建工程

新建

审判法庭功能用房和办公用房

3900

3900

10

武原派出所迁建项目

新建

整体搬迁武原派出所,总建筑面积7470平方米

1650

1650

11

崔衙弄地块拆迁项目

新建

拆迁房屋面积91132平方米,土地面积7万平方米

20000

20000

12

杨家弄地块拆迁项目

新建

拆迁房屋面积75549平方米,土地面积5.8万平方米

26000

26000

13

古城路、梅园弄地块拆迁项目

新建

拆迁房屋面积107009平方米,土地面积8.2万平方米

37500

37500

14

城东区地块拆迁项目

新建

拆迁房屋面积116000平方米,土地面积1500亩,其中国有土地160亩

65000

65000

环境保护设施(4项)



54800

42113

1

海盐西片污水处理工程

续建

纳污总量6.5万吨/日

15366

8987

2

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工程

新建

保护区河道整治,企业搬迁,河道两侧控制区农房拆迁

15000

15000

3

海盐县城区污水管网工程

续建

管网纳污总量4.2万吨/日

12434

6126

4

海盐县南片污水处理工程

新建

纳污总量3万吨/日

12000

12000

城市基础设施(4项)   



127590

127590

1

海盐大桥新区道路建设工程

新建

总长度43公里,用地2290亩

72000

72000

2

海盐黄沙坞围垦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围垦区内水、电、路、绿化等建设,其中道路30万平方米,绿化4.5平方公里

30000

300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3

海盐中兴路工程

新建

道路全长2899米,宽36米,按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征地234亩

14590

14590

4

海盐城东路工程

新建

道路全长4400米,宽24-36米,按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征地103亩

11000

11000

现代服务业(6项)



185100

161900

(一)

旅游(3项)



36100

35100

1

海盐美林五星级宾馆

新建

宾馆及配套设施

20000

20000

2

海盐白塔山海岛生态旅游区建设

新建

海岛生态旅游设施(景点、度假等)及基础设施建设

8300

7300

3

海盐海滨公园

新建

盐平塘东、盐平塘路南、01省道西、朝阳东路北侧,占地380亩

7800

7800

(二)

专业市场(1项)



30000

7800

1

标准件商贸城

新建

占地300亩

30000

7800

(三)

房地产(1项)



55000

55000

1

海盐南北湖核心景区农房搬迁整治工程

新建

新建拆迁安置房18万平方米

55000

55000

(四)

物流业(1项)



64000

64000

1

海盐大桥新区物流基地

新建

仓储、设备、软件

64000

64000

先进制造业(23项)



1020387

977187

1

浙江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变频器产业化项目

新建

年产50万台变频器

30000

300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2

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包装纸工业基地

新建

建设二条年产共55万吨高强瓦楞纸生产线,三条年产共125万吨牛皮箱板纸生产线;一条宽幅2.5米,车速250米/分钟的箱板纸生产线,一条宽幅1.8米,车速200米/分钟的箱板纸生产线

360000

335000

3

杭州湾大桥新区能源基地建设

新建

太阳能转换生产设备制造和太阳能电站建设

168640

168640

4

海盐5000吨/日×2干法水泥生产线

新建

日产水泥13000吨

100000

100000

5

高档天然纤维混纺纱项目

新建

30万锭混纺纱

78000

78000

6

温州紧固件协会

新建

紧固件生产

40000

40000

7

于城标准件工业区

新建

标准件生产线

35000

35000

8

浙江省千斤顶协会

新建

千斤顶生产

30000

30000

9

浙江帼瑞紧固件项目

新建

高强度紧固件生产

24000

24000

10

嘉兴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新建

硝酸生产

20000

20000

11

浙江通迪锻造项目

新建

重型锻压生产线

20000

20000

12

浙江广大纺织有限公司

续建

搬迁及扩建

18900

15900

13

浙江顺威管业科技公司

续建

新型管材生产线

13487

8987

14

海盐博大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续建

农药生产线

10240

7240

15

浙江金达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续建

1万锭亚麻生产线

10000

6300

16

海盐兄弟电镀厂

续建

电镀生产线

9920

8920

17

海盐县澉浦创业中心

新建

标准厂房

9900

99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十一五”

计划投资

18

海盐钱江照明电器公司

续建

照明灯泡生产线

8400

6400

19

德国克劳斯玛菲高速塑料挤出机生产项目

新建

生产塑料挤出生产设备

8000

8000

20

博蓝特造纸项目

新建

造纸生产线

8000

8000

21

海盐华源线材有限公司

续建

螺丝生产线

7500

6500

22

浙江兰宝五金制造公司

新建

紧固件生产

5400

5400

23

浙江荣亿精密有限公司

新建

电脑配件

5000

5000

备注:扣除核电一、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为252.4137亿,“十一五”计划投资为228.7350亿。



作者: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