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扎实推进劳动教育 深入开展劳动实践 |
||
|
||
■全媒体记者 朱小芳 本报讯 近年来,海盐各中小学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劳动实践,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场景融合,劳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有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6所,中小学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现全覆盖。 近日,走进城西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楝园”,青菜、茼蒿、花菜……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在大头菜地里,同学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挑选成熟的大头菜。只见大家撸起袖子,把圆圆的大头菜根部和菜叶洗净,再进行晾晒。“晾晒两三天后切片,然后腌制一个月,就可以食用了。”劳动教师沈群娟介绍。 大头菜是海盐的一道传统美食,其独特的味道也受到同学们的喜爱。沈雪娟告诉记者:“学校立足劳动实践基地,成立城西大头菜工坊,让同学们参与、体验大头菜的生产加工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海盐。” 除大头菜外,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内的所有蔬菜,从播种、管理到采摘、收获,都凝结着师生们的心血。“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周都要到‘楝园’内开展劳动,浇水、拔草、喂小羊、养小虾等。到了收获时节,还要收割水稻、钓小龙虾,把收获的蔬菜拿到校门口义卖。”城西小学德育处教导员高征宇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近年来,海盐各中小学纷纷在校内开辟专门区域,开展种植、养殖劳动实践活动,如六里小学的“堰耕园”、元通小学的“开心农场”、滨海中学的“空中农场”等。学校将劳动实践基地划分成不同区域,由班级认领,全员参与,并开发配套课程,一个个“小农夫”德育课程、“小农人”拓展课程纷纷出炉。 “各校在传统的校园劳动、教室劳动、家务劳动外,再设立农事类劳动、校外实践类劳动,以丰富多样的劳动形式,提升同学们对劳动的兴趣,对自然的热爱,启迪劳动智慧。”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在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齐家小学,一架架无人机在同学们的控制下,进行空中翻转、旋转、绕圈,灵活地穿越一个又一个障碍。期间,有无人机发生碰撞从空中坠落,同学们主动掏出螺丝刀等工具进行维修。“目前,这些无人机的部件安装以及维修,都由学生自主进行,大部分问题,同学们都能自行解决。”学校无人机工作室负责人宋波介绍。 劳动教育既可以很接地气,也可以非常“高大上”。齐家小学以学校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主张“跨界融合”,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无人机室、赛车坊、阳光房和美食坊四大拓展课程中。赛车坊让同学们自主设计、改装赛车;阳光房让学生打造自然、有趣的植物园;美食坊开展各类美食烘焙活动,丰富课余生活等。“当前,各行各业的劳动技术越来越先进,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现代化的劳动内容,可以为他们以后踏入社会奠定基础。”学校教务处副主任陈霞表示。 此外,向阳小学教育集团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提出“惠劳教育”,打造“惠劳手册”“惠劳园地”“惠劳课程”和“惠劳实践”四大教育板块;沈荡中学基于“农耕文化”办学,打造劳动必修课程以及沈荡“九老”校外劳动基地;县理工学校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现有的机械、电子、汽修、烹饪等技能实训工厂,大力度拓展劳动实践场所等。 海盐围绕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渠道拓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围绕生活、生产、服务性劳动,打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科学实用的劳动课程,结合班务、校务、农时节点,让学生感受多样的劳动模式,体验真实的劳动过程,做到“劳有所获” “勤有所得”“心有所向”。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劳动研学50余次,参与学生45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