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
||
|
||
■全媒体记者 王海滨 本报讯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后不仅可以缓解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针对全县农作物秸秆产生和利用现状,海盐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以及引导企业回收利用等方式,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用体系,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近日,记者在海盐县吕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不少村民拉着一车车秸秆前来售卖。在车间内,秸秆经过破碎、压缩等工艺,一袋袋加工好的秸秆燃料颗粒送往周边有需求的企业。“秸秆的热值比煤低,燃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也要少。”公司负责人罗燚林说。记者了解到,目前秸秆的回收价是每斤1角6分,公司目前日处理农作物秸秆能力在60吨左右,年处理农作物秸秆30000吨。 于城镇葡萄种植面积较大,秋冬季节葡萄修枝会产生大量秸秆。以前秸秆没处去,有的村民带回家作为燃料,有的则直接在田里付之一炬,破坏了环境。据统计,仅于城一个镇,每年农业生产产生的葡萄、水稻、小麦、树枝条等秸秆达20000多吨。为了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于城引入秸秆加工利用建设项目。项目的厂房由吕冢村辖区内废弃厂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10亩,主要购置引进秸秆破碎机、提升机、中央除尘、中央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总投资500万元,2022年3月底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秸秆加工利用建设项目也是村企共建项目,吕冢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30%,产生效益后每年进行分红,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目前800元左右一吨的销售价,年产值可超过1000多万元。”朱勤峰表示,去年第一年就能保底分红30万元左右,以后每年还将根据实际效益分红。 记者在望海街道永捷农场看到,刚刚收割完的100多亩水稻里,秸秆满地,一台台搂草机、打捆机依次作业,将秸秆进行归拢、打捆,形成一个个秸秆卷,再由夹包机装车运走。“大量秸秆滞留影响春耕,以往水稻秸秆离田成本高,现在可以机械捡拾打捆离田,由政府‘埋单’,自己不用出一分钱,还能让粮食增产,一举两得,太好了!”望海街道永捷农场负责人孙永良说。 “按照1天10小时作业计算,一台打捆机每天可打捆300亩秸秆。”于城稼禾秸秆经营部总经理张道均说,离田后的小麦秸秆能“变废为宝”,可以加工成草纤维,用于边坡绿化以及矿山复绿等。 近年来,海盐紧盯种植户秸秆处置难题,一方面对散落在家家户户的秸秆做好统计组织工作;另一方面政府牵线搭桥,整合区内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构建收、储、运、用体系,打通秸秆从田间地头到综合利用的通道,并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对参与回收的农户或服务主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补助,激发农户积极性。目前,全县每年约有15万吨农作物秸秆主要通过直接还田方式处理,剩余部分通过饲料化、能源化、资源化、基料化等方式利用。 “多年来的秸秆还田量已使土壤承载能力达到饱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表示,目前,海盐大力培育秸秆加工利用主体,通过设备补贴和作业服务补助,开展主要农作物秸秆离田专项行动,同时,拓宽秸秆离田后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从源头上排除秸秆焚烧隐患,提高秸秆利用率,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今年农作物秸秆离田面积预计1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