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推动“八八战略”一以贯之的重要力量


  • 发布时间: 2023- 12- 29 15: 27
  • 信息来源: 浙江日报
  • 浏览次数:
  • 打印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特点。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用发展规划推动“八八战略”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为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省域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围绕“八八战略”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引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发力。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一轮的改革促进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发展”。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从提出构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到推动建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再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浙江始终坚持政府和市场双向促动,并注重以政府自身改革撬动和引领全方位改革,改革更加系统全面,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愈发彰显。如今,浙江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前列,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民企500强榜单数量全国第一,浙江已然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实践表明,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发展规划中深化改革攻坚要求,持之以恒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化解外在压力、增强内生动力。

围绕“八八战略”中“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强调开放合作路径,引领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划主张,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抓手。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始终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推动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先后部署共建了大小洋山、临沪地区产城融合平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等一体化重点区域,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批对外开放重大平台,协同推动区域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防、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共建共享等一体化重大事项,合力打造了“数字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等一体化标志性工程,浙江外贸进出口规模升至全国第三。实践表明,借助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构筑开放体系、部署开放举措,是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强化能动性、可靠性的重要法宝。

围绕“八八战略”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强调产业提升的重要作用,引领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着力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对创新的主张、产业的升级放在增强浙江经济竞争力的首要位置。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始终聚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到“亩均论英雄”,千方百计推动资源要素向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先后部署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布局了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一批特色小镇,培育了一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如今,浙江产业数字化指数稳居全国第一,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实践表明,通过发展规划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打造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机联系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布局,事关我们在未来的竞争发展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

围绕“八八战略”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规划重点。我省“十一五”规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把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整体发展的龙头工程。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先后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三大革命”“千年古城”复兴、未来乡村等一批环境整治新路子,打造了小城市培育试点、小县大城、特色小镇、美丽城镇、未来社区等一批新型城市化新名片,部署实施了中心镇发展改革、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一批城乡融合改革新举措。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位居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37缩小到1.90,成为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之一。实践表明,要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实现城乡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围绕“八八战略”中“打造‘绿色浙江’”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先,引领“诗画浙江”全域美丽先行示范。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把生态环境当作资源和资产,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陆续提出建设“美丽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部署“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推动浙江实现了从“成长的烦恼”到“发展的优势”、从“沉睡的资源”到“致富的源泉”、从“生态的绿色”到“发展的绿色”三次转变。全省累计创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浙江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先行探索,先后推出绿色期权、GEP贷、“绿贷通”等创新模式。实践表明,必须更加自觉地在规划中主动践行“两山”理念,以最严格的标准保护生态环境,以最有效的路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最高效的办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围绕“八八战略”中“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优势,引领念好“山海经”。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完善区域空间布局”,并把“推进山海协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和推进陆海联动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作为优化全省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抓手。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先后部署推动了“三圈一群”“四大建设”“海洋强省”等一项项重大区域战略,“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省域空间发展总体格局在浙江大地徐徐展开。浙江已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为协调的省份之一,海洋经济发展实力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山区26县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践表明,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发力,坚持顶层规划的谋划先行,注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重点与一般、内部与外部等重大关系,以协调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

围绕“八八战略”中“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把环境塑造作为规划之本,引领法治信用机关效能建设整体提升。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部署,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平安法治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基础性工程。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始终聚焦深化软硬环境建设,超常规部署了“万亿综合交通工程”“四大交通走廊”“三大通道、四大枢纽、四港融合”“浙江水网”等一批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一体化推进了大调解、大普法、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等一批综合性平安法治工程,创造性开展了“四张清单一张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整体智治”现代政府、信用建设“531X”工程等一批系统性改革工程。20年来,浙江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法治浙江建设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实践表明,运用发展规划体系化建构保障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框架和机制,是推动我省整体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环节。

围绕“八八战略”中“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我省发展规划始终突出人文人本重要基础,引领文化大省建设走在前列。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把“三个力”“八项工程”作为重要抓手。随后的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始终聚焦把人文优势转化为文化创新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发展胜势,部署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浙江文化金名片”海外传播工程、“最美浙江人”品牌和文化产业“四个一批”等一批匠心铸就的文化品质工程,打造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之江文化产业带、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标识平台,陆续规划部署三名工程、“百校千企”和“千企千师”培养工程、“院士智力集聚工程”、“151”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双尖双领”重大科技创新计划、“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等一批勇开先河的创新行动。20年来,浙江通过发展规划的接续部署,实现了文化大省向文化浙江、文化强省的迈进。实践表明,要在发展规划中始终秉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理念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探索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浙江需要进一步统筹运用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化落实好党和政府的战略意图,引导社会预期、优化资源配置,为“八八战略”续写时代新篇章,为“两个先行”贡献规划的力量。



信息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