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众心理健康 助力实现精神富有


  • 发布时间: 2023- 12- 15 18: 28
  • 信息来源: 浙江日报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心理健康是人民健康的重要指标,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健康促进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完善,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在政府的持续供给下,促进大众心理健康的外部资源不断丰富,但在激发人的内部资源、提高大众感知幸福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我们应更好动员全社会力量,以提高大众幸福感知力为目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预防和促进,利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场所,广泛推广以身体为主体、以动作为媒介、以“生命教育、呼吸冥想、身体律动”等为主要内容的“身心互促”活动,对大众生活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

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符合国情的“身心合一”心理健康促进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物质层面的和谐,也体现在精神方面。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医学“整体思维”和“身心互动理论”等重要资源,探索身心合一干预身心健康的内在机制,借鉴西方“身心学”理论和技法,把锻炼身体、美的享受、情绪的疏导、创造力的培养、生命价值的实现融合在一起,形成“身心互促”心理健康促进体系。主要包括:正念、坐忘等将感官收摄向内的内观、觉察类;太极、健身气功、养生操等身体律动类;书法、音乐、绘画、舞蹈等身体艺术表达类,其中的即兴舞动更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创造;升旗仪式、成人礼、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等礼仪类。

利用学校、单位、社区三个重要场所,以经常性和集中式两种方式相结合,动员全人群参与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以学校为主体抓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学校各类教学和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身体在场,重视学生的感知觉训练,激活感受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促成“认知—身体—环境”的动态耦合,使学生在身体成长的同时,促成性格成长、情感缔造、人格健全。一是改革课堂教育。把生命教育作为必修课,在课程中突出身体体验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德育、体育、美育等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二是丰富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参加探秘性、创造性项目,以及光脚踩土地、和树木拥抱等融入自然的活动,确保学生的课间时间用于身体活动。三是教师以身示范,多用肢体语言与学生建立连接。四是把专业的身心互促课程引进到学校里。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一是把以身心互促作为主要目标的工间活动强制性嵌入。二是每个单位至少要有一项体育项目,开展常规性锻炼和比赛。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请专业人员进单位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把日常开展与不定期开展活动结合起来,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并将此纳入工会考核内容。

把社区作为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主要行动领域。利用广场、公园、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商场活动中心等“家门口”的阵地,开展群众性“生活化”身心互促活动。加强对广场舞和体育健身的心理健康促进指导,把日常活动和有针对性的工作坊相结合,使身心互促活动融入、嵌入到社区生活场景。

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全民心理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精神供给,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考核。建立心理服务平等化和普惠化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促进专业队伍建设,把学校教师、单位工会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体育指导员纳入心理健康促进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把大众心理健康建设作为一个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下沉到社区、农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遴选并孵化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引导纳入身心互促健康内容,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管理,动态发布信得过企业名单,帮助团体和个人有效链接市场购买服务。

加大对山区26县以及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力度,助力实现精神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浙江已推出一系列支持山区26县的政策和举措,对这些地区的大众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同样应该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要体现在财政支持、干部选派、工作考核等各个方面。对特殊人群,要动员全社会参与,一对一帮扶,争取融入对方生活,逐步加以引导。



信息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