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以“棋路”谋“思路” 下好“五基”共建三招棋 |
||
|
||
■撰文 张宇豪 朱洁 以乡音、乡俗、乡情为抓手,先后打造钱林祥调解室、“新连心”工作室等基层治理品牌。近年来,于城镇紧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一枫桥经验具体内涵,积极锻造调解工作队伍,优化创新调解手段,探索开展行政调解,以务实的态度、肯干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底座,打造善治为民队伍,持续深化“五基”建设。 打品牌 下好调解工作“先手棋” 近年来,于城镇着力构建“一站式接待、多渠道化解、全方位推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模式,积极打造“于音联盟”调解品牌,并涌现一批品牌调解工作室。 “库存数量今天已经当面点清了,该是多少是多少!”随着这声铿锵话语的落下,一起跨地合同纠纷得以顺利落幕。眼前这个头发花白,但眼神坚毅的老同志正是于城镇人民调解员钱林祥。 2022年,胡某与海盐某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贸易公司)签订买卖合同购买氧化剂材料。之后胡某因个人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尾款9万余元,贸易公司遂向于城镇调委会申请人民调解。胡某因工作原因,一直居住在绍兴上虞,双方在调解时间及地点上出现分歧。 为了尽快解决纠纷,钱林祥向贸易公司负责人提议以调解服务上门的形式一起前往上虞开展调解工作,并当场清点胡某未使用的氧化剂库存,实现了纠纷的及时化解。 灵活调解,明法析理、情感触动……在于城,说到钱林祥这位“老娘舅”,老百姓连连称赞。今年8月,钱林祥还被评为县十佳“盐和”人民调解员。 目前,钱林祥人民调解工作室现有专职调解员4名,日常开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调解业务培训等工作。2022年,该工作室在全县首创“社所结对”模式,引入律师团队协助调解、驻点值班、提供法律课程等多项法律服务。近三年,钱林祥人民调解工作室年均调解案件16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 开思路 下好调解工作“关键棋” 去年4月,章某良在包工头余某涛的介绍下,前往于城某工地从事脚手架搭建工作,作业过程中不慎伤及右眼,经住院治疗共花费2万余元。调解员在组织章某良、余某涛及工地负责人张某军调解时,对于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一时难以准确把握,于是通过共享法庭应用与沈荡法庭法官进行连线,通过法官的专业分析和释法说理,顺利调处该起矛盾纠纷。 针对基层部分调解案件案情复杂,相关法律关系一时难以判定的问题,于城镇积极运用共享法庭应用,利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平台,在调解过程中借助互联网设备与法官进行视频连线,帮助厘清案涉法律关系,促使调解工作更有说服力、更具专业性。 同时,于城镇发动、组织调解员学习共享法庭平台内的视频课程及直播课程,给调解员及时“充电”,切实提升其业务能力。 可以说,“数智化”为于城调解工作插上了“提质增效”的翅膀。 今年6月,于城镇借助互联网与在云南的一方当事人取得联系,通过视频联线,调解员向双方释法明理,帮助双方统一意见、消弭分歧,顺利化解该起婚姻家庭纠纷。 针对调解当事人身居外地、无法到场的情况,于城镇借助互联网开展“远程云调解”,发挥平台远程解纷作用,线上云调解,线下少跑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一站式解纷服务。 聚合力 下好调解工作“长远棋” 今年7月初,于城镇率先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探索建立行政调解组织架构,理顺行政调解工作机制,联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劳动保障等具有行政调解职能的站办横向聚力,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途径实现矛盾就地化解,以实际行动将‘源头治理’放在矛盾纠纷化解首位,筑牢基层治理底座,提升“五基”建设效能。 2022年底,李某国与嘉兴市某地产有限公司签订《浙江省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认购该公司开发的位于于城镇某楼盘的房屋。2023年5月,李某国之妻不幸被确诊为结肠癌,治疗费用高昂,李某国无力继续偿还贷款,于是他来到于城镇市场监管所寻求帮助。 市场监管所在了解李某国的特殊情况后,及时与该房产公司取得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李某国向房产公司支付违约金3万余元,房产公司退还李某国前期支付的购房款19万余元,双方解除当初签订的买卖合同。 自行政调解工作开展以来,于城镇相关矛盾纠纷调处速度更快、成效更足。“通过站办参与调解,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于城镇社会治理办负责人说。 接下来,于城镇将继续下好行政调解这招关键棋,充分激发各个站办在排查风险、化解矛盾方面的力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盘活基层治理新思路。 |